第一千三百一十一章 人参(2 / 2)
在这种情境下,也不知道过了多久,风还是轻轻的,但雾气开始慢慢的变淡,隐约间,看到了一个小山包,随着雾气越来越淡,山也越来越清晰。
雾气并没有完全散去,最后还剩下了一层淡淡的白雾,不过那个百米高的山包,已经清晰可见了。
参园也就方圆也就百米大小,就好像一个小土包似的,光秃秃的什么也没有,只有两条小溪顺着山坡流下,与另外一座小山丘上流下的小溪相连,连成一个完整的灌溉网络,源头则是山顶两口不停往外冒水的泉眼。
韩孔雀不管两个小孩怎么折腾,他自己则去看了一下人参,才发现一个大问题!
挖出了一棵人参,韩孔雀一看就傻了眼,这人参长的也太好了吧?
本来韩孔雀这批人参是要当野山参卖的,可长的这么白白胖胖的人参,别人会认为是野山参?
就算这里的人参年份足够,恐怕也没人会认为这是野山参吧?
“这皮也太白生了。”韩孔雀拿着一棵人参苦笑道。
“紧皮细纹”是野山参的重要特征,“皮”即主根的外皮,年龄较小的野山参,外皮紧凑而细腻光滑,黄白色,无粗皮。
年龄较大的山参外皮显得凹凸不平或带有粗皮,通常及时干燥后不抽沟(即没有明显的纵向沟纹),若加工不及时,干后也会出现纵皱纹。
野山参的皮色和表面特征与生长环境密切相关,尤其是土壤类型对皮色影响很大。
一般是黑土地的皮色白,表面细腻,所谓“紧皮细纹”;黄土地的皮色黄,表面较粗糙,所谓“皮老纹深”。
东北等长白山林区基本上是黑土地环境,辽省那一带多数是黄土地环境,这些地方的野山参和培育的山参,基本符合上述规律。
至于以前的大兴安岭地区野山参”,皮色发黄的多,表面也比较粗糙,年龄较大的呈现“皮老纹深”。
韩孔雀这里的这些人参,按照年份都应该有十几年了,虽然没有仔细计算,但怎么也有十五六年的年份,这长的白白胖胖的大白色算是怎么回事?
这样也就算了,但他这样年份的人参,芦不长,碗也不密,怎么看都是园参啊!
芦和艼“芦”即根茎部分,其上密布许多茎痕,称为“芦碗”。“芦长碗密”是山参的显著特征。
野山参的芦是一段复杂多变的整体,自下而上常常依次可分为“圆芦”(又称“雁脖芦”)、“堆花芦”和“马牙芦”三部分。
整个芦称为“三节芦”,因年限较少,堆花芦部分不明显而称“二节芦”,有时还会因年限久远并生长良好,出现“分支芦”(簇生有多条地上茎)和“子母芦”(大芦上生有若干小芦)。
韩孔雀这批人参虽然是他种植的,但绝对属于野生的,他可没有管理,这些人参肯定是在自然环境下自然生长的。
现在没芦,可就没法鉴定年份了,加上人参上面也没有纹,这样看着就更加怪异了。
“纹”是指主根表面的横行的皱纹,野山参的横纹细密而完整,纹线凹陷,似乎有根细细的铁丝曾捆绑着它,束缚着野山参生长似的,也时常因野山参的纹线中总夹有微量的泥土,呈黑色,而称“铁线纹”。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野山参的纹,是横行的皱折纹而非沟槽纹。
若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可见,这些皱纹的方向是向上的,即下纹的边沿含盖着上纹的边沿,仿佛这些横纹是被主根的上部向下收缩所致。
而且,野山参的纹仅仅分布在肩部或有少量延伸到参体的中上部,参体中部大多是光滑无纹的。
这与移山参的“跑纹”有明显区别。
目前市场上的赝品(名曰:工艺参),运用插接粘连等各种手法,能把芦头和体形做得很逼真,也能十分精细地刻出类似的铁线纹,甚至在成长期内用头发捆扎参体使其长出横纹来,但这些人工作出来的纹在放大镜下都是容易识破的。
可以说野山参的纹最难仿真,而现在韩孔雀的这批真野山参,却连仿真的野山参都不如。
如果在看须和点那问题就更严重了。
“须”是指主根和分支上渐细的须状根,腿自然地过渡为上粗下细的须。
野山参的须一般长达30~60m以上,野山参的腿与须之间通常没有明显的分界线,须稀少而细长,“清疏不乱”;新鲜时须的质地柔韧,不易折断,“刚柔不脆”,习称“皮条须”。(未完待续……)
第一千三百一十一章人参: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