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且别离(1 / 2)

加入书签

话说皇帝的十一皇子恒王素来心怀叵测,若说恒王领兵造反,倒也在情理之中。可是就在几个月前,这位恒王分明已经命丧于龙洞山毕府之中,而且还是由谢贻香和先竞月二人参与结案,这才坐实了毕府里的死者便是恒王。可是已经去世的恒王又怎会死而复生,在江南之地造反作乱?

那陆将军不禁叹了口气,苦笑道:“眼下朝廷极力遮掩此事,所以西北一带皆不知情。既然周师爷一时说漏了嘴,那末将倒也不必隐瞒两位。”

说来此事倒有些复杂,原来两个月前,负责毕府命案的常大人向朝廷禀告恒王的死讯,并且将凶手毕长啸押解回金陵。皇帝哀痛之余,下令举国发丧,又削去毕长啸“郑国公”的爵位,将其贬为庶人。待到恒王的讣告发出,以宁丞相为首的朝中百官早已按捺不住,纷纷上书弹劾,要肃清恒王遗留下来的各方势力。对此皇帝不但全部准奏,更将恒王麾下的几员大将尽数撤职,让皇长子亲自前往江浙接管海防,竟是要将恒王原来的军权转交给皇长子。

谁知皇长子还未从金陵动身,恒王却突然死而复生,出现在了江浙驻地。据恒王所说,数月前他率军出海偷袭倭寇巢穴,不料却在海上迷路,漂流了数月才得以平安归来。所以从头到尾,他根本就没去过蜀地的龙洞山毕府,更不知道死在毕府里的“恒王”究竟从何而来。而江浙驻军本就对毕府命案的真相存疑,一直不肯相信恒王已死,如今见到这位从海上归来的恒王,连忙确认了他的身份,乃是真金白银、货真价实的恒王。

如此一来,整个朝局可谓乱作一团。这边恒王的讣告刚出,那边恒王就活蹦乱跳地死而复生,就连肃清恒王余孽的宁丞相和接手恒王军权的皇长子两人,一时间也成了无头苍蝇,不知应当如何是好。最后还是皇帝心狠手辣,朱批十个大字:“恒王已薨,诛杀冒名贼子”,竟是不认这位从海上归来的恒王。眼见皇帝如此手段,原本追随恒王的各方势力索性便来了个鱼死网破,效仿宋太祖的陈桥兵变,在江浙驻地给恒王黄袍加身,追随恒王揭竿而起。

至于驻守在玉门关的陆将军等将领,也是刚接到这个消息不久。要知道自本朝开国以来,皇帝鸟尽弓藏,相继诛杀大半功臣,就连大将军谢封轩的兵权也被撤去,尽数交给了几个皇子。当中除在江浙沿海抵御倭寇的恒王,还有驻守在西北的泰王,再加上于漠北对抗前朝异族的颐王和赵王,几乎统领了本朝军马的十之七八,又被世人称为“四王将兵”。所以眼下恒王造反,关键便要看另外三位皇子的反应;倘若这四王齐反,恐怕本朝的江山顷刻间便会彻底覆灭。

幸好驻守西北的这位七皇子泰王是皇帝最信任的一个皇子,泰王对皇帝也是忠心耿耿,所以皇帝第一时间便令泰王率领驻守在兰州卫的二十万大军回师中原,开往汉口一带待命。同时又将各地零星的兵力征集起来,驻守于湖州、宣城、铜陵三地,防止恒王的叛军北上。而兰州卫的军马这一回师,西北的防御工事便只在玉门关和嘉峪关这两道防线,所以谢贻香等人当日前往陆将军的营帐,看到众将领在军帐中推演沙盘,便是为了预判所有的变数,提前做好准备。

听完整件事的来龙去脉,谢贻香和先竞月二人面面相觑,还是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当日在龙洞山毕府,面对毕府里这桩错综复杂的命案,谢贻香也不是没怀疑过恒王尸身的真假,但后来在那个神秘小道士得一子的指点下,众人为求自保,到底还是坐实了“恒王已死”这一结论。如果当时能够查明死者并非恒王,又或者以“死者身份不明”坚持不肯结案,也不会引出后面这一连串的事,更不会生出江南的这一场叛乱。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