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六章 失孤幼童移民(1 / 2)
流光旧影,记忆定格。
拉普拉塔河口轰隆的蒸汽发动声,将成为刻在移民们心中永久的记忆。
拉普拉塔河口是进入本土内陆地区的起始点,也是海外移民抵达本土的最大终点站。
百分之四十左右的海外移民在这里踏上南美的土地,然后通过巴拉那河水上支流和长安—松江铁路干线,分散到本土广袤的土地上。
送走一艘艘悬挂英国国旗的大型轮船,
迎来一批又一批满载海洋渔产品的拖网渔船,在拉普拉塔入海口繁忙的水上航道上,
大汉帝国又以它坚定而又宽广的胸怀,迎来了一只由六十余艘大中型远洋运输船组成的远东移民船队。
经历近两个月的漫长海上航行、熬过颠簸、无趣的船舱生活,眼看着即将抵达最终的目的地,运输船上的移民们都兴奋得跑到甲板上,举目眺望大洋尽头,那片熟悉又陌生的国土。
之所以说熟悉,是因为在抵达南美之前,他们已经从周边的邻居、好友那里,了解了许多有关南美汉国的风土人情,像什么南美汉国遍地都是生长着小麦、高粱、水稻的田地,山林、草地中的牛羊数不胜数,那里的百姓家里都堆着小山一般的粮食,他们每天都能吃上大米熬制的米饭,根本不用担心受饿。
在闽南、江浙、两广乃至北方沿海地区,到处都流传着种种有关汉国的神奇传说。
从来没有出过远门、没有踏出过生活周边一百公里之外的百姓们,最初听到这个传言时,并不相信,他们只是把这种话当做一个奇闻趣事,因为根据他们固有的经验,一年辛辛苦苦为地主老爷们耕种土地,每一天能够吃上两顿粗鄙的窝头、馊食,便是难得的幸福生活,像传言中的那般,每天都能吃上精致米饭、馒头,三五天吃上一次肉,简直是神仙过的日子,普通老百姓平时当做笑话听听还行,指望这种好事落在他们身上,几乎没有可能。
身处世界两端,再加之清廷治下地区的封锁落后(1890年代官办私营工业企业只有100多家,封闭程度可想而知。),
不仅普通老百姓不了解南美汉国真实的经济、生活水平,便是那些自诩精通洋务的官员,对南美汉国的真实情况也是知之甚少。
听说过或者了解过南美汉国些许情况的百姓,在远东大陆地区,不到总人口的十分之一,不过,仅仅是这不到十分之一的人口比例,也为本土带来了远超运输能力负荷的移民人口。
每年接纳40万至50万移民,更多的海外移民被安置到宋卡、兰芳等地,
庞大、壮阔的出海移民浪潮改变了南美汉国的人口结构,同样也改变了近千万远东华人的命运。
运输船只靠岸停泊,一个个面黄肌瘦、瘦骨嶙峋的移民排成长队,在负责移民事务的政府官员指引下,有序转移到岸上修整、歇息。
距离拉普拉塔入海口不远,松江府近海港口所在地,为了安置、转移数量庞大的移民,当地政府在港口方圆二十公里范围内,建造了总计十余万栋独立砖瓦房,并且配备有足够一次性接纳20万移民短暂居住、修整所需的生活、医疗物资。
吸收华人移民是和鼓励生育、兴办教育、发展工业并列的基本国策,
汉国政府大力吸收、安置华人移民,不仅是出于本土发展所需,更是出于对民族、国家的道义和责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