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七章 汝南之战【五】(1 / 2)

加入书签

张辽当然不会在成父城,他更不会按兵不动地等在陈国。

就在高顺大张旗鼓地由梁国向南发兵的过程中,陈国之内调兵遣将同样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只不过动作要更加隐秘,许多校尉部得到的军令都并非南下作战,而是平日里极为正常的操练兵马罢了,但驻守各处的诸多兵马却近乎同时地得到向南调动的军令。

有些校尉部是整个调动,有些则是一个校尉部里抽调两个曲由军司马率领,更有些只不过调了校尉与一个曲部,这些凌乱的调动单一放在哪里都不会显眼,但汇总在张辽眼中……他用极快的速度得到一支兵力数万的军队。

调兵遣将是那些精于算计的幕僚仔细筹划之后的结果,当这些军队聚在一处,只是短暂地整军便成为十二个整整齐齐的校尉部,其中甚至有三个校尉部超编带着五个曲的兵力。

自古以来两军交战粮草先行的古话令人熟记于心,但同样还有一句话则流传不广——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

说这话的人是孙武。以此引出其用间篇的兵论,说到用间,曹氏远比燕氏要运用的早。早在燕北还不识字的时候,曹操就在谯县乡野隐居的别院中校注孙子兵法,其新书更是集兵法大成之作,自不必说其对兵法的理解。

间使是间,燕氏的寺众郎也是间,只不过燕北更愿意将寺众郎的职责放在治政而非兵事,故而燕氏的兵事用间大多还要依赖于斥候,故而双方过去在争夺兖州的过程中燕氏间使稍稍占据上风,到了最后的汝南之地,燕氏间使便显得有力不逮,反而曹氏的间使大放异彩,让张辽连调兵遣将都显得没那么果断。

东汉走到天下大乱这一步,不论对百姓还是对诸侯而言都是非常悲哀的。百姓流离失所,脑袋在树上、肠子在地下,自然不必多言;但对存活至今的诸侯又哪里不是这个道理?士人原本就是天下楷模,绝大多数都是世勋世禄的贵族,大将军何进开府,广招天下能人志士,各州最杰出的年轻人——那些衣食无忧,自幼饱学经义、勤练弓马、恪守道德的士人为政治理想而奔赴朝廷,跻身幕府。

他们的下场并不好,绝大多数没能躲过长久的宫廷政变,仅有寥寥几人、最终活下来的寥寥几人名留青史,更多的人死在政变当中。

他们当中很多人像曹操一样有着富有千万直抵宫廷的良好家世,所谓的政治理想也是希望能出任一方教化百姓或远征西域立下不世功勋,短短几年的天下裂变却成了现今这副模样。

曹操为什么会校注孙子兵法?是因为今古文学之争。后人哪里会记得今古文学的争辩,而仅仅将年轻的曹操当作益慕兵法的军事家。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