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6 中国风和文人相轻(1 / 2)
国外的媒体提到中国的时候,最常用的描述是“古老而神秘的国度”。这个称呼由来已久,却从不更新,哪怕如今的中国已经经过了接近四十年的对外开放,且对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保持着兼容并蓄的态度。中国的文化界自从意识到自己的落后和差异之后,就从来没有忘记过追赶和融入。而在追赶和融入的过程中,却一再体验到,西方对中国文化的尊重和了解,远远不及我们对西方文化的尊重和了解。正是这种差异,造成了所谓的“古老而神秘”的现实。
无论在那个世界,都有人抢先意识到,中国对于外来文化的吸收,不仅仅应该建立在一味地吸引之中,还应该包含对于传统文化的发掘、继承和推广。另一个世界,民国时期的几位戏剧大师、新中国建立之后的西部歌王等等一大批人,都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努力。而到了后来,又有人在“洋为中用”的思路之下,提出了“中为洋用”,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用西方文化的表现形式进行包装和重新表现。一直到二十一世纪初,以宝岛小天王为代表的新一代文艺人,终于将这个思维发扬开来,正式将一种名为“中国风”的概念唱响。
实际上仔细梳理一下另一个世界的文化作品就能发现,中国风的萌芽早在二十世纪的八十年代末期到九十年代初期就已经开始了。最早的时候,中国音乐人将传统戏剧的唱腔和流行音乐的表现形式结合起来,创作出了一种名叫“戏歌”或者“京歌”的“嫁接艺术”,其中的经典就是《说唱脸谱》。这首作品不仅仅是将京剧唱腔、念白和流行音乐有机结合,还借此推广了京剧中的脸谱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传统戏曲的推广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最为难得的是,在这首创新性的艺术作品中,创作者将自己对于传统艺术和外来艺术的创新结合借由歌词明确说了出来:“艺术与时代不能离太远,要创新要发展,让那老的少的男的女的大家都爱看,民族遗产一代一代往下传。”
京歌作为两种文化结合的实验性作品,虽然在当年确实受到非常大程度的喜爱和追捧,但这一类的作品并未出现太多,因为这一类的作品对于创作者的要求比较高,既要了解传统戏曲,又要对流行音乐有独到的见解,更要有兼容并包的态度和心态。
到了后来,有人发现中国传统文化中与流行音乐相结合的不仅仅只有传统戏曲,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同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典范。以这个思想为指导,古诗词这种在古代就是作为“配乐表演”形式的文学作品被填充到流行音乐的歌词中,诞生了一大批诸如《但愿人长久》、《涛声依旧》、《新鸳鸯蝴蝶梦》、《在水一方》等优秀的流行音乐作品。而这种形式并非昙花一现,一直到后来的《辛弃疾》、《逃学书童》等作品,大致都能归于此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