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炼髓如霜,炼血汞浆(1 / 2)

加入书签

苏明一步一步踏在路上,向南而去。以往之时,他觉得自己的实力已经足够走遍天下。但在目睹了元神人物出手之后,这个想法就发生了变化。

元神人物和先天巅峰之间,就是一道巨大的鸿沟,有如天堑一般,斩断了几乎所有人的希望和梦想。先天宗师,不过在脱胎换骨之后,经超凡脱俗,走在入圣的阶段。而元神人物,则是真正已经完成了入圣的第一步。至于元神之后的道路,在此方世界已断,没有前进的余地。

这种情况下,元神人物就如一座座大山,屹立在天地之间,镇压着这片大地。苏明忽然明白了不管哪朝哪代,在得了正统天命所归之后,都想要铲除这些力量。因为他们实在是太强大了,强大到对皇权都有极大的影响。

但凡皇帝,几乎都是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的心态,骨子里都是四海八荒唯我独尊,面对这些超出了世俗传统意义上的力量,自然不能忍。当初秦皇一统天下,也正是出于这种心态,才炼制十二金人,再加上和氏璧,想要一举灭杀超出世间的力量。

春秋战国之时,诸子百家兴起,元神人物不知有多少。秦皇其时诸子百圣虽然或跨界而去,或寿终正寝,或被秦皇击杀,但是底蕴还在。修道界前所未有的联手一击,以道统几乎灭绝作为代价,终于毁去了十二金人,将和氏璧夺走,抹去了秦皇的一身修为,更使得秦朝历两世而终,秦皇也落了个焚书坑儒的暴君的名号。

就如现今修道界,佛门三宗、道门四派、儒门五大世家、邪道七派这些顶尖宗派,都有元神人物坐镇。一旦触碰了他们的利益,十九位元神人物联手之下,足以灭杀世间所有反抗的力量,推翻朝廷的统治。

所以,即使当年本朝太宗,也只能小心翼翼,暗中行动,却无奈还是被察觉,仅仅坐镇天下二十三年,就身死离世。其中许多东西,都与这些宗派有不清不楚的关系。而武后之时,虽然秉承天命,却也被诸多势力联手赶下皇位。后来玄宗之时,世俗虽然大兴,自身却被修道人迷惑,想要炼制不老神药,终于导致了安史之乱的发生,皇权衰弱到了极点。

纵观自秦以来历朝历代,甚至可以说是皇朝与修道界之间的争斗。皇权强大之时,修道界便低调许多。当朝廷衰弱之时,修道界便活跃起来。

由于天地规则的原因,不论任何人坐上皇位,一身修为都会渐渐消失,最后甚至会和普通人一样。纵然有万民之力护体,也弥补不了自身身体的制约。而元神人物虽然寿元长久,法力高强,但所发的道法神通,被人皇的天地之气万民之力一冲,也会化作乌有。

是以历朝历代的天子,只能被凡人凡兵杀死,却不会被任何修道士所杀。但修道界却可以凭借自己的实力,将天子拉入凡尘。只要帝位不在,自然就只能任人宰割。也正是这方世界奇特的天地规则,导致了这种奇异而又相互对立的情况的发生。

苏明直到和氏璧入体之后,冥冥之中,就明白了这许多东西,这才知道和氏璧被称为千古异宝,并非没有原因。和氏璧本身就是大地龙脉深处龙气凝结形成的结晶,是天地力量的精华,故而有操控天地元气蒙蔽天机的能力。

当初秦皇本就是天下第一高手,在得到和氏璧之后,以大神通在上面刻下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大字,凝聚了万民信仰。只是后来秦皇登基,称为始皇帝,被天地规则束缚,一身修为不断退化,匆忙之间出手,却终究失败。

自此之后,和氏璧不但是龙脉结晶,更凝聚了天下万民的气运,故而被视为天命所归,皇朝正统。有和氏璧在手,不但可以时时以庞大的天地元气淬炼己身,真气增长比之前要快了十倍以上,更能凭借其上蕴含的万民气运,加深对人道的理解和感悟。

无形之中,对天道、人道这两条对立又统一的道路,也有了更加清晰深刻的认识。

虽然得了和氏璧,但是苏明也绝没有什么打天下做皇帝的念头。他习武至今,所求不过有二。成为天下共主这件事情,从来都没有出现在他的念头里。长安城迟早是要去的,但是现在还不到自己进长安城的时候,自己的力量还不足以面对那些屹立于世界顶端的人物。有朝一日,自己如果踏入长安,自然就是改变之时。

苏明每日都苦修不已,有和氏璧龙气结晶这最纯净的力量和诸天星辰之力淬炼肉身灵魂和真气,修为自是一日千里。不论肉身还是心灵,都有了长足的进步。而他一路收敛自身气息,又有和氏璧蒙蔽天机,也根本就没有人发现他的行踪。

“天道!人道!”苏明漫步走在路上,如同一个最普通最平凡的人,心中却是感悟不断,“天道是规则,是力量,是道理,太宇虚空、星辰运转,都在其中。而人道,是生命,是红尘,是道德,古往今来,滚滚红尘,历史演变,都是人道。这两者,虽名不同,却又相互对立统一,极为玄妙。”

苏明得了和氏璧,一步一步,慢慢体会到了这方世界最高的玄秘,那甚至是连元神人物都不得而知的秘密。在上古甚至远古之时,也只有那些突破了元神境界的大能,成功脱离这方世界,才明白的道和理。

“天道无情,所以日月星辰、天地宇宙运转之间,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当天地宇宙毁灭之时,其中的人道自然也就毁灭。”

“人道有情,所以天大地大,人居其中。有了生命,才有生老病死,才有爱恨情仇。这天地之间,才会精彩,才会动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