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章 恩科(1 / 2)

加入书签

随着时间的接近,襄阳恩科所承受的压力也是越来越大的,毕竟在众人看来,恩科只能够是在京城长安举行的,那是朝廷管辖的事情,因为人才之缺乏,被逼无奈的李儒沛,只能够恳请朝廷准许在襄阳开恩科,弥补人才之不足。

越是这样的形势,李儒沛就越是要小心。

负责具体事宜的主考官崔安潜和刘允章更加的小心。

自武宗以来,科举取士就遭遇到不少的非议了,特别是僖宗之后,科举取士更是被少数人把持,成为了某些势力招纳人才的工具,加之这些年以来,黄巢作乱,各地的局势都不是很稳定,读书人的日子是不大好过的,除开那些名门望族和大家族尚能够支撑读书人,一般的家庭根本就承受不住,也感觉到高中进士是遥遥无期的梦。

大唐科举考试是非常严格的,所谓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能够在五十岁的时候考中进士,那就算是很不错了,明经考的是儒家经典,颇有些死记硬背的意思,故而考取比较容易,到了三十岁才考过明经,算是老年人了,可进士科考的是诗词歌赋和政治见解,难度是很大的,五十岁的时候能够考取,就算是很不错了。

这种规矩,在襄阳恩科的时候,同样被崔安潜和刘允章坚持下来了。

想着改变主意的李儒沛,都没有能够争论过两位主考官。

崔安潜和刘允章非常的谨慎,他们也清楚这次恩科的意义,不仅仅是为了南方道筹集人才,更是为了李儒沛今后筹备人才。但天下人都看着这次恩科,看看恩科是不是会如同以往的考试一样,被某些个别人所把控。

崔安潜更是认为,皇上允许在襄阳的恩科,心思也是不一般的。这让李儒沛有了僭越的味道,稍微不注意就会遭遇到巨大的舆论压力,好在李儒沛身为福王、南方道大行台,在大唐的威望和影响已经不一般了。

作为主持恩科的主考官崔安潜和刘允章,肯定是要注意到方方面面的,李儒沛信任他们。他们不能够辜负李儒沛的信任。

恩科分为明经科与进士科,参加明经科考试的多为年轻人,参加进士科考试的多为中年人,甚至有不少胡子都白了的老人。

崔安潜和刘允章对考官下达了严格的禁令,那就是考试之前。禁止任何人以任何原因拜见主考官和考官,若是出现这等的情况,考生的资格会被取消,主考官或者考官也会遭遇到责罚。

这条禁令,引发了不少的议论。

毕竟读书人拜见恩师,那是沿袭下来的传统,而且也有些考生,因为能够拜见到恩师。有了更大的自信心,考试能够考的更好。

禁止主考官、考官与考生之间的接触,这是早就有的规定。可惜很长时间都没有执行了。

这一次的恩科,因为筹备的时间非常的短促,故而考官和考生之间,根本就没有接触的机会,故而崔安潜和刘允章下达的这条禁令,不折不扣的执行了。

最令诸多考生吃惊的是。就算是崔氏家族参加考试的考生,也没有什么特殊的待遇。和诸多的考生一样,住在客栈里面老老实实的温习功课。至于说那些所谓的诗文会,因为时间太短了,根本就难以组织起来。

明经科与进士科之间的区别是非常明显的,尽管朝廷承认明经科和进士科,考中之后都具备了做官的资格,但两者之间区别巨大,一般来说,明经科考过之后,大都是做小官,很难成为大官,更不要想着能够出将入相,大唐唯有一个例外,那就是武周时候的狄仁杰。

明经科好比是如今的函授考试,进士科则是正牌的科班出身,读书人宁愿多次参加进士科的考试,一般也不愿意参加明经科的考试。

加之明经科与进士科的考试,考生只能够参加一种,明经科录取之后,一辈子都不准参加进士科的考试,当然考中了进士科,没有谁会发神经去参加明经科的考试。

李儒沛对这样的科举考试规矩有些不以为然,应该说进士科的学识的确比明经科要厉害,但大唐如此多年的科举考试,真正在进士科考试的时候,绝大部分的人还是通过诗词歌赋被录取的,真正的能够提出来治国经验的进士是不多的,这也是因为读书人没有机会接触到多少的民生事宜。

应该说明经科是基础,进士科是进一步的提升,两者不应该有巨大的差异。

可惜李儒沛的这种认识,在这个时代是不大可能被接受的。

五月三十日,明经科与进士科的考试正式开始。

李儒沛有些遗憾的是,此次没有能够在恩科的时候,同时进行武举的考试,大概是因为时间过于的紧张,同时铁血军的威名,在大唐也是不一般的,要说在襄阳举行武举的考试,恐怕没有多少人会前来应考。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