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一章 红三方面军(1 / 1)
对于张浩的提升,胡卫东早有预料,毕竟他的贡献资历背景摆在那里,就算成为政治局常委都说得过去,但中央居然决议将红八军团升格为红三方面军,并且让胡卫东出任总指挥,还增补他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这就令他有些意外了。虽然以红八军团现在的实力,并不逊于任何一个方面军,但是胡卫东的资历毕竟太浅,要知道即便是当初那些刚到苏区就登上高位的国际派们,也至少都是老党员了,而胡卫东入党还不到一年半
胡卫东本想推辞,但张浩却特地找他谈话,要他接下这个重担,因为只有得到了更大的权力,才能更好地为党和人民工作,而且胡卫东成为方面军总指挥后,与他有关的问题都需要经过中原局或者中央决议才行,那时纵然国际派有心捣鬼,也奈何不了了,除非那些家伙能够再次入主中央,或者争取到三方面军大部分中高级干部的支持,这显然是不太可能的。而如果只是区区一个军团长的话,他们只要找到可以下手的机会,是完全可以先斩后奏的。此外,中原苏区实力雄厚而又身处四战之地,获得专断之权也有利于应付外部敌对势力的威胁和各种突发变故
升官至少不是坏事,既然张浩这么说了,胡卫东也就没再推辞,说老实话,他心中其实也隐隐有些自豪,穿越后只花了不到20个月的时间就从白身变成独当一面的方面大将,即使在-< >-里也算是相当不错的成绩了,尽管其中的艰险胡卫东现在每次想起的时候都还是会心有余悸,如果真给他更好的基础。或许他反倒没有这么大的胆量,那现在的奇迹也就不可能发生了。
比起升职。胡卫东更在意的,其实是红二十八军与大别山根据地现在终于可以直接管到了,他倒不是不信任高敬亭,只是长期将自主权下放后难免会出现山头主义等种种难以避免的问题。另外,考虑到红十五军华北作战过程中的大量伤亡、与红二十八军这段时间里的进一步发展,红三方面军成立后,编制也是要进行一番调整的
不久,张浩以中原局记的身份宣布对红三方面军重划编制,红十五军继承原来红八军团的番号,下辖以独立师为主体改编而成的红军和以挺进师为主体改编而成的红40军;红二十八军升格为红二十八军团。下辖以红2师为主体改编而成的红42军和由山地师与红74师合并而成的红45军;而教导师则更突出“教导”二字。步兵数量大幅缩减,总兵力由原来的三万人左右锐减到一万余人,直属于红三方面军总指挥部管辖,类似的部队还有装甲旅、重炮旅、防空团等多支“特种兵”部队
在华北作战的过程中,胡卫东意识到在与拥有空军优势的鬼子交战时。兵力太多有时不但不是优势,反而不利于快速展开、更不利于避开日军的空中侦察,同时对鬼子的飞机大炮来说也是再好不过的靶子,而且目前中原苏区的首要工作是发动、组织群众和镇反剿匪,因此某种意义上来说地方部队和民兵甚至比野战部队更加重要。为此胡卫东提议压缩完全脱产的野战部队数量,一方面降低根据地群众的负担,另一方面则将裁下来的人员分配到地方上加强守备部队的实力和民兵组织的建设。这个方案得到了张浩的大力支持,而伟人也因其符合自己的“人民战争”思想而大加赞赏。
胡卫东估计,改编完成之后。红三方面军的四个军兵力都会在25000-2000之间,加上教导师等方面军直属部队,野战部队的总兵力约为十二万多人,而与此同时中原苏区地方部队的数量却能够猛增到十五万人以上,半脱产的基干民兵数量则超过二十万,至于仅仅利用空闲时间进行军事训练的普通民兵。更是可以突破二百万人(不过完整的民兵体系还需要-2年时间才能完成)。地方部队和民兵的战斗力虽然不能与精锐的红军野战部队相比,但却为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补充兵员,还培养了为数众多的军事人才,而当日寇全面入侵之后,他们更是一跃成为对日全民抗战的主力,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从北上山西算起,胡卫东已经离开根据地差不多有小半年了,其间各方来投的人才络绎不绝,特别是红十五军挺进华北痛歼日寇而成为海内外华人心目中的英雄部队后,中原苏区所能吸引到的人才就更多了,除了那些原本就在华北而直接投军的大学师生、以及胡卫东亲自派人特别邀请的重要人才之外,更有很多人不顾路上的艰难险阻,千里迢迢赶到了洛阳,其中甚至有不少还是不远万里从海外归来的,例如日本东京工业大学内燃机研究室的研究生郭栋材,留学英国的冶金博士张华清、日本早稻田大学电机系的毕业生程明升,德国柏林工业大学钢铁系的陆达等等,其中最令胡卫东惊喜的,莫过于之前还在德国维次堡大学化学研究所进修、听说了红十五军抗日威名与青霉素的抗菌奇效后依然中断访问学习而毅然回国来投的后世新中国药物化学之父——黄鸣龙
历史上黄鸣龙最著名的科学成就是意外发现并总结出了“黄鸣龙还原法”,但对于新中国来说,他在应用化学、尤其是药物化学方面的贡献要更加重要得多,其中新中国甾体激素类药物的国产化几乎是黄鸣龙凭着一己之力逐一解决的,若非如此,后世便宜到药厂都不愿生产的地塞米松、可的松等皮质激素只怕还得长期高价进口,而胡卫东最重的,也正是黄鸣龙在药物化学合成方面的天赋与才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