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六章 一战定关西(1 / 2)

加入书签

“咚咚咚,咚咚咚……”

绵绵不息的战鼓声以及低沉的号角声响彻长空,一条蜿蜒曲折的河谷小路上,梁山军步骑兵海潮浪涌般席卷而来。从永乐城到银州城,道路越发宽大,很快后者的南路处就汇聚成了一片火烧云一样的红。

一面面将旗迎风招展,满目的梁山军在西夏军营寨外排布起来。而那最中心处,三丈高的帅旗猎风昭昭,斗大的陆字,刺眼一样醒目。陆字帅旗左右,飞龙飞虎旗,飞熊飞豹旗,青龙白虎旗,朱雀玄武旗,黄钺白旄,青幡皂盖,绯缨黑纛,一面面军旗迎风飘扬。

当中捧出一将,头戴双凤翅黄金盔,身穿金色明光铠;外罩一件大红镶龙袍,腰间束一条闪龙金玉带;坐下一匹白玉嘶风马,手抡泼风大刀。年纪只得三十上下,生得来威风凛凛,相貌堂堂。可不正是陆谦!

这几年厮杀征战,风刮雨打,他却是半点不显老。反倒是周边的林冲、花荣、徐宁,这些个帅哥们,老的甚快。现下他在无数兵将的拥簇下,浑身黄金装,亮瞎人眼,闪耀着无可遮挡的光芒,却也实威风凛凛,不可一世。

一身华丽的金色明光铠,背系一袭大紫色熊虎披风,坐下一匹浑身纯白如雪无一根杂毛杂色的名骏,那浑身的打扮是绝对的是耀眼之极,仿佛恨不得告诉山上所有人,老子就是梁山军的统帅,有本事的快来取我首级!

可这就是武人的传统。每个上战场的人都要有赴死的决心,要有被人割去脑袋的觉悟,所以在身死命衰之前,穿着一身最体面的盔甲,也算是为自己的沙场征战生涯画上一完美的句号。

至于不穿戴甚是鲜亮铠甲的军将,那只能是冲锋陷阵的小将。在万军之中,如果没有真材实学,那一身体面的盔甲和上等的坐骑,往往就是取祸的根源。

然而,陆谦是何等身份?现下那里还用得到他亲自冲锋陷阵?他武艺都绝冠天下了,可英雄无用武之地,现在又有谁知道呢?

自然是一身闪瞎人眼的黄金土豪装了。

咚!咚!

梁山军阵中有节奏的的响起战鼓声来,他们开始进攻了。

一队一队的甲士,前列是刀牌手,后头是持握长枪大刀的甲兵,排列成密集的队列,踏着鼓点一步一顿的向着西夏兵的营寨冲下。最后面是一排排的弓箭兵,前面的甲士就是他们最好的掩护。这些人唯一的任务就是在进到射程后将源源不断地箭矢投入营寨去。

陆谦并没有率军缀着那几千残兵不放,去打李察哥有可能顺着山道派来的援军。而是大军星夜疾驰,直奔银州来。

这儿的西夏军还能有多少?

那永乐城下,不提早前的马军,只最后一战,光是俘虏他就抓了上两万人。一个永乐城都安置不了,全给关在后路的营寨了。加上早前被陆谦消灭的马军,以及厮杀中死掉的人,那李合达部那怎的也要有个四五万人。

西夏军说是三十万人马,可据折可大早前飞鸽传信说,如今银州城外的西夏兵,许才八九万人马,十万人恐都是没有的。这点只需查点西夏人的毡帐就是。

党项是羌人的后裔,主体以游牧为主,其居舍因时常搬迁而结构简便,易于拆卸、搬运、拼装。一般是用木料搭成框架,再将毛毡覆盖其上,固定后便成为一顶毡帐,故一家称为一帐。

毛毡,又称毡毯,是用羊毛或驼毛编织而成,用它作帐,既可挡雨雪,又可避风沙。西夏境内以农耕为业的定居者,多是汉人,只有少许是党项人。

出兵厮杀,住所自然也是毡帐。五人一帐,简单明了。那李察哥许是根本没把银州城的守军放在眼里,应该不会玩那‘增兵减灶’的计策。

所以,折可大估算出的兵力应该是个真实的数据。

这般李察哥又接到了永乐城处的求救,要再派出援军,怎的也该有个两万人吧?这一加一减,银州城外当面之敌还能有个多少?

陆谦倒不是奢望着自己所部,打赢了永乐城西夏兵后,还能再打赢李察哥,即使后者可能只剩下六七万人。

可是,这么多天过去了,黄河对岸的晋宁,早就汇聚起来一只大军。

……

西夏军寨前沿,一道土石垒砌的胸墙前,数百弓弩兵纷纷进入了战争状态。只等着梁山军甲兵靠近后,待床弩射击破开梁山军外面的那层乌龟壳。他们就会随机发起最猛烈的激射。

是的,床弩。这支西夏军的大部队是带来了床弩的。西夏人毕竟是能搞出‘泼喜军’这种特种部队的所在——泼喜军,一支骆驼背上的劲旅,仅只两百骑。西夏人在骆驼的背上装载小型抛石机——旋风炮,“纵石如拳”。

可见这西夏的国力虽然在辽宋夏三国中是垫底的,却也有一定的积累。床弩这东西,自然有。

不需要考虑箭矢,不需要考虑自己体力臂力,只要想着去用最短的时间倾泻最多的箭雨就是。

嗖!嗖!

床弩的威力让人震撼。破开坚固的盾牌,穿透盾牌后面的刀牌手,血液哧溅中往往还能带着一人的尸体继续往后撞击去。或许破不了第二层的盾牌。但强大的力道往往可以将第二列的刀牌手震得吐血,撞的断骨。

那厚重的盾墙在它面前就仿佛薄纸一样,一捅就破。

但梁山军前列的刀斧手至少是三排,多的四排五排也有可能。现在西夏军寨前的梁山军,仍然是按照他们军中的惯例,刀牌手在前,剩下的就都是长枪大刀兵。几日的厮杀中,梁山军的这个习惯西夏军早看进眼里了。

随即,弓弦震动的响声和箭矢破空的声音,在西夏军寨响成一片。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