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生活是人生最好的锻炼(1 / 2)
● 李嘉诚案例
在有些人眼中,苦难是可怕的,但在意志坚强的人眼中,苦难不过是生活中的一道坎,迈过去就没事了,李嘉诚就是这样一个有毅力的人。他回忆起年轻时的那段经历,不无感慨地说道:“在我成长的年代,香港社会的艰苦,是残酷而悲凉的。那时候没有什么社会安全网,饥饿与疾病的恐惧是强烈迫人的。求学的机会不是每一个人的权利,贫穷常常像一种无期徒刑。今天社会前行,新的富足为大部分人带来相对的缓冲保障,贫穷不一定是缺乏金钱,而是对希望及机遇憧憬破灭的挫败感。很多人害怕可上升的空间越来越窄,一辈子也无法冲破匮乏与弱势的局限。我理解这些恐惧,因我曾经一一身受。没有人愿意贫穷,但出路在哪里?
“70年前这个问题每一个晚上都在我心头,当年14岁时已需要照顾一家人,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没有可以依靠的人脉网路,我很怀疑只凭刻苦耐劳和一股毅力,是否足以让我渡过难关?我们一家人的命运是否早已注定?纵使我能糊口存活,但我是否有出人头地的一天?
“我迅速发现没有什么必然的成功方程式,首要专注的是,把能掌控的因素区分出来。如果成功是我的目标,驾驭一些我能力内可控制的事情是扭转逆境十分重要的关键。我要认清楚什么是贫穷的枷锁—我一定要有摆脱疾病、愚昧、依赖和惰性的方法。”
17岁的李嘉诚辞去了在中南钟表的工作,到一家很小的五金厂做推销员。这一事件,让很多人都很诧异,他们本以为这个学艺精湛、推销娴熟的年轻人一定会在钟表行业成为一个不大不小的角色。没想到,李嘉诚在中南钟表势头猛进时离开了,还转了行,从头做起。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李嘉诚一反常态的做法让人们不得不想:他是不是脑袋有问题啊?
李嘉诚对钟表行业前景的分析,可以看出他是看好中南公司的前景的。但是,对他更有吸引力的是香港经济形势的风云变幻,和手到擒来相比他更喜欢充满挑战和刺激的游戏。他想趁年轻多闯荡一番,拓宽些视野,多蹚出些路子,以后趁着这多变的经济形势干一番大事业。
五金厂很小,却也要从销售做起。销售是最锻炼人的,特别是商人,只有做过销售的商人,才真正懂得市场。与在茶楼和钟表店的销售不同,五金店的销售需要跑出去找客户,这是在不知道对方有没有购买意愿的情况下将自己的产品推销出去,显然,和前两种客人找上门来的销售有很大区别。
面对新的挑战,李嘉诚经过深入思索,发现在推销之前首先要弄清楚很多问题,比如,如何和客户搭上话,第一句话应该说什么?怎么说?对于老客户,又该如何维持关系?这对于生性腼腆的李嘉诚来说,是不曾遇到过的问题,在书本上也没学过,他只能在实践中悟。就连当年的李嘉诚自己也没想到,几十年后的他,在各种场合竟然能谈吐优雅、思路敏捷,俨然成了一个辩论家。
五金厂的销售一般对准的是杂货铺,这样一来销售额度大,还能建立长期的客户关系。很多人都按照这个路子做销售,而李嘉诚却有意避开了。他决定向客户直销。他直接找到酒楼旅店的相关部门,一次就销售了100多只产品。而对于家庭用户,他则跑到居民区上门服务。他摸清了老太太的脾性,晓得只要在一个小区里能卖掉一只,也就意味着卖掉一批,因为,老太太们不上班,喜欢串门,自然就是他可利用的宣传员。于是,他就专门找老太太卖桶,物美价廉,自然不愁销路。
总结做推销员的经验,李嘉诚说:若想客户买你的产品,就得事先想好应付的一切办法。面对不同的客户,采用不同的说辞。为此,他利用一切能用的途径搜寻市场信息资料,并和不同层次的人交谈,了解客户心理和产品反馈,对拒绝产品的说辞做到心中有数。李嘉诚曾经根据一个区域的市民生活习惯,摸清了他们对塑胶制品的需求,在他的产品没有生产出来之前,就锁定了销售客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