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隐锋芒,圆通求成(1 / 2)
屈是为了伸,藏锋本是蓄志,不屈难以伸展,不藏锋志从何来?
安静的力量在于不作声却能万事周全,不引人注目却能实力非凡。真正厉害的人物大多懂得安静的力量。这样的人明白:改变是实实在在的存在,不需要大张旗鼓地宣扬。
有人说,曾国藩能够成功的最大原因,是他深请藏锋的道理。曾国藩自己也说:“自以秉质愚柔,舍困勉二字,别无他处。”事实上,这才是真正的聪明。
一个人的成就有大小,小者或可从辛苦强学得来,若成就大业,只靠辛苦强学还是不行,必须有超人的领悟天才,才能相济为用。
曾国藩重视才与德的相对作用。只不过他有一种谦德,认为才是靠不住的,如果恃才傲物,就容易泛滥横流,近乎小人了。他在家信中对子弟的贤否,也有六分天生,四分家教的话。何以又这样重视天命天才呢?好像是他的一种矛盾思想,其实不然,这正是中庸相反相成的道理。他自称愚柔,而致九弟书云:“古来豪杰,吾家祖父教人,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故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弟能夺数万人之刚气而久不销损,此是过人之处,更宜从此加功!”
曾国藩的祖父告诉他说:“尔的官是做不尽的,尔的才是好的,满招损,谦受益,尔若不傲,更好全了。”可见曾国藩只是在不做上下功夫,颇有大智若愚之意。
不但才与学相济的道理是如此,在舒发志气方面,屈伸行藏,也是一样的。曾国藩初人北京会试的时候,就抱有大志,但随着阅历的增加,他也深谙圆通藏锋之道。曾国藩认为凡是有血性有志向的人都想成为人上人,而地位越是卑贱想获得的地位就越高;收入越困难,就越想发大财。缺少什么就越想得到什么,这也是人之常情。而其中的君子却一直默不作声。是不想有所得吗?只是他看透了众人的争名夺利而已。达官显贵不计其数,都位高权重还自以为聪明过人,而转眼间就可能成为厮役走卒了,而那些只有虚职,天天说自己不够好的人却能安然无忧。
由此可见,他看到了更重要的东西,不屑于轻易显露锋芒。曾国藩认为:“诚中形外,根心生色,古来有道之士,其淡雅和润,无不达于面貌。余气象未稍进,岂耆欲有未淡邪?机心有未消邪?当猛省于寸衷,而取验于颜面。”这显然是时机未到,在行所谓龙蛇之道。虽然已经很难看破,他还是觉得自己藏得不够深,准备再进一步,让人一点征兆也感觉不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