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章孤立无援,举世皆敌的美国人(1 / 2)

加入书签

1941年的最后几个月,全英国上下都很想废除“万恶”的《英美华盛顿协议》。

但是,目前英国人已掉到世界第五的贫弱海军,哪有能力对抗实力是其数倍的美国海军。尽管英国上下都对《英美华盛顿协议》恨得咬牙切齿,却实在没有勇气站出来单方面废除,只能在暗地里弄些小手段。

而英国人最大的“小手段”就是引日本人进东南亚对抗美国人,在这过程中,倒霉的荷兰人,就成为摆到桌面上的祭品。

自从日本人派出特使秘密访问英国,讨论关于加里曼丹岛的话题后,“开窍”的英国人,就千方百计地想把日本人拖下水,双方一阵扯皮后,英国人同意在加里曼丹岛问题上“保持中立”。

但区区一个加里曼丹岛,怎么可能满足日本人饥饿的胃口?

若是过去,没有“大和抚子”这个日本“神明”在背后暗中指点,看到英国人松口放出的这块香饵,短视的日本军部早就迫不及待地一口咬去,然后由此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最终导至日美冲突。

但是有了李华梅在上层勾通提醒之后,在这个问题上,本是一副饥肠漉漉模样的日本,突然学会了“耐心等待”。

当时李华梅对日本上层的高官〗:“帝国出手的时机极重要。要学会后发制人,我们等得越久,得到的东西越多。”

三月份英日“勾通”完毕后,英国人左等右等,就是等不到日本人在加里曼丹岛动手挑事的“事变”发生。时间一直拖到了十月份,英国人自己再也忍不住了,主动向日本人询问时。得到的回复却是:“美国海军太强大了,真的强占加里曼丹岛,可能会引发美国人的敏感导致战争”。

负责交涉的英国密使,在听到这个答复时,当时心里顿时有一千头草泥马跑过。因为到1941年为止,仍然有六万名日本陆军赖在马来半岛不肯离开。手伸得太长的日本人。在东南亚早就和美国海军矛盾重重了。

经过近七个月的发酵,现在的英国政府,已越来越无法忍受无数的美国商品在他们的殖民地里肆虐。、

到1941年十一月九日,随着胜利号和不挠号两艘装甲航母服役,五艘乔治五世级战列舰接近完工,英国政府也越来越觉得那份丧权辱国的《英美华盛协议》是多么地刺眼。

但是此时的英国政府,受到德国海军的威胁,依旧没有勇气去挑惹恐怖的“山姆大叔”,他们能玩的。只能是借刀杀人的诡计,就象历史上的日俄战争一般。

英国的政治家们,何尝没有看出美日之间的敌意正在不断地加重。1941年三月日本特使访英时,英日之间讨论过那十艘取消订购的驱逐的预付款归还问题。黑心的日本人当然很想以“违约”为名一口吞掉那些预付款,但穷了的英国人极不甘愿。双方讨论的结果,就是英国政府出售一批日本人垂涎不止的高新技术,而日本归还部分的款项。

结果在英国人“默默”等待的数月里,大量被卖给过美国的技术。也被打包卖给了日本人。而日本人在左右手接过英国政府的技术资料后,转身就拿着这些资料和德国人交易进行再交换。

一切正象李华梅所说的。日本在这事上,越有耐心,英国人会越急,借此得到的东西也越多。

自从出现在日本高层面前以来,这几年里李华梅对国际形势的预判,总是令人惊讶地精确。靠着李华梅的这种预判。这几年日本方面发了不少横财。

最近的一笔横财,就来自希特勒遇刺案的发生,由此引发美国股市短期内的剧烈暴涨。而事前李华第就提醒以天皇为首的日本高层:德国如此向左转,一定会引剧烈地动乱,连锁反应之下。必然导致美国股市的剧烈波动。

受她提醒,事发之前一个月,日本国内的几个财阀,皆拿出一笔钱投资美国股市,遇刺案发生时,日本方面在李华梅的强烈要求下,在第一时间就把先前购买的股票全部抛了出去,借此狠赚了一票。

当时日本方面有些人贪婪地不想抛出,但李华梅直白地对他们说:“这很可能是希特勒自编自导的闹剧”,直接打消了这些人的念头,事后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也再度证明了“大和抚子”这个神灵的预言能力是多么地准确。

在李华梅的强力干预下,日本人将针对加里曼丹岛的战争,是一拖再拖,直拖得英国人都忍不住跳出来催促了。

见日本人一副虎头蛇尾不敢招惹美国的模样,对《英美华盛顿协议》已忍无可忍的英国人,终于于当年十一月主动上门,许下更多的承诺,极力地鼓励日本强占荷兰的殖民地。当时英国外交官面见天皇提起此事时,其态度简直可以用“皇帝不急太监急”来评价。

英国特使面见天皇时,除了荷属印度尼西亚问题外,他们讨论的另一个话题,就是英日合作,以马六甲海峡为隔离墙,阻美国势力涉入孟加拉湾。

英国特使秘密面见天皇时,大和抚子正待在横镇横须贺造船厂里,帮助加快大和号级二号舰信浓号战列舰的建造(原二号舰武藏号由于一开始就按超级航母的标准建造,腾出了序号,导致原来的三号舰信浓号变成了二号舰)。

虽然人不在东京,但是横须贺的造船厂里,天皇专门为了李华梅开了一个有线专线电话,随时向她通报和英国特使秘谈的内容。

为了能把日本拉到身边来,英国人慷他人之慨,主动地提出将荷属印度尼西亚地区里加里曼丹岛和苏拉威西岛全部划给日本人,而英国人自己则看上了苏门达腊岛和爪哇岛。

和日本人一样饥肠漉漉的英国人,同样也想从荷兰人身上割肉补充自己失去的元气。英国人惹不起强大的白头鹰,但欺负荷兰这种“鼻屎”小国。还是信心十足的。

第343章孤立无援,举世皆敌的美国

在一战前的旧殖民地时代,当时海军世界第一的日不落帝国,所以能容克忍荷兰这个“鼻屎”小国在东南亚圈了好大一块殖民地,原因有二。

一是此时的日不落帝国在全世界圈地,早已吃撑得“饱食难入”的地步。

二则是“我吃不下了。但还是得找个放得下心来的人帮忙占着这个茅坑不让别人抢了”的地态。荷兰这个国家,妙就妙在他是一个“鼻屎小国”,就算占着印尼这一大片的殖民地,也不会对附近日不落帝国的一大片殖民地构成任何的威胁。有荷兰人“帮助”在这儿蹲坑占位,英国人很安心。为了维持这里的利益,所以英国才和荷兰签定了条约,英国出面担保荷兰人在这儿的利益,其根本原因,不是因为英国佬是雷锋。而是为了不让别的强国插手这里。

但英国人对荷兰人的“友好”,也只持续到了1941年。1940年战争的失败,英国人失去了印巴地区大片的殖民地,加上又被美国人趁人之危下黑手在脖子上套了根“吸血藤”。急需吸血回复元气的英国人,他没有胆量直接撕毁《英美华盛顿协议》,反抗美国人的吸血,也只能对外动坏脑筋寻找新的“财源”以达到“开源”的目的。

艾德礼政府的精英们,翻开地图一看。全世界的殖民地,他们能啃下的软柿子。现在只剩下荷兰人一家。

有过暗算盟友法国海军的先例后,节操早就掉尽的欧洲搅屎国,现在对盟友下黑手早就没有什么心理障碍了。

英荷之间有条约,英国人还稍些不好意思公开撕破脸对其下手,正装模作样地表示犹豫不决时,日本人就先为荷兰人的殖民地找上门来。英国政府内部高层是欣喜若狂,因为有了一个替他们干脏活的人。

但是日本这个中二了几十年的二愣子,突然间变得不那么贪婪而愚蠢了。英国人苦等了八半年多后,愣是没有不肯有所行动。日本人一再地向英国人表示,一旦东南亚燃起烽烟。极有可能引发美国海军的插手,所以要想对荷兰人动手,日本方面需要英国人的承诺,承诺一旦美日开战,英国政府必须站到日本这一边来。

可是被欧洲战争打破了胆气的英国佬,就象是乡下的土财主一般,挑动别人打生打死的事他们很想干也很会干,但要他们下场,和战争潜力更甚德国人的扬基佬开战,却是怎么也鼓不起勇气来的。

这半年来英国人站在日本人身后,不断地游说鼓动日本人先动手,可是挑起了头的日本人,除了最初时试探了一下后,就缩卵一般地缩了回去,怎么也不肯轻易咬钩。

有李华梅的提醒,日本人猜到了英国人的底线,虽然日本方面心中早就对着荷兰人的殖民地垂涎三尺,但是在动手之前,他们是尽可能地想从英国人这儿榨取更多的好处。

十一月二十五日晚,在英国秘使到达东京后的半个月,崇仁天皇所住的三笠宫,在当晚十点后,悄悄地开进了一辆神秘的汽车,车上下来了一位尊贵无比的客人,正是日本的守护神大和抚子阁下。

半个小时前,三笠宫里,包括天皇在内,首相、海相、陆相,以及联合舰队司令长官云集一堂,全都恭恭敬地等候大和抚子的到来。

今天的李华梅,出场时已再象从前般一个人“寒酸”地出行。当她走下天皇为她准备的专车时,先有八名神道教的巫在前面引路,撒花,然后她是踩在花瓣铺成的路上一路进入三笠宫的议事厅。

这种奢华无比,臭屁无比的仪式,并不是李华梅主动要求的。而是日本的国教,神道教的那伙神棍们为了讨好“大和抚子”阁下,将她更加地“神圣”化而自己脑洞大开地想出来的。

进入三笠宫的议事厅后,李华梅和崇仁天并肩而跪坐在日式的塌塌米上,边上自神道教的巫女为她沏上一杯好茶。

李华梅开门见山地问道:“我们要的东西,得到了吗?”

“得到了。都拿到了!”

崇仁天皇一脸兴奋,边说边递过了一份清单,上面全是英国人决定转售给日本的最新技术,其中第一项就是航空发动机技术。

为挑动日本人冲在前面替他们抵抗美国势力的渗透,在有意苦一直窝着藏着的英国人,在苦等了半年之后。终于拿出了真材实料的好东西。

除了卖给日本的液冷式梅林发动机技术,和相关的发动机生产线,英国人这次还将半人马风冷发动机技术也一并卖给了日本,而这两项技术,不但是日本人垂涎许久的,就连日本人眼中的技术大国德国,同样也是眼红不止。

二战哪个国家的航空发动机技术第一?

不是美国,不是德国,恰恰是老牌帝国主义国家英国。堪称为液冷气冷双吃的典型例子。即使是现在有穿越者帮助开挂的德国,也不敢自称在这方面能胜过英国。

李华梅瞧了一眼技术转让清单后,问道:“德国方面怎么说?”

首相米内光政答道:“他们愿意用喷气发动机以及bmw801发动机交换英国人的发动机设计。”

“那就好,技术交换的动作要快点,我们的时间不多了。”

屋里的一众鬼子高官冲着李华梅一起点头称是,在看到德国海军仗着有舰灵加持,取得的奇迹般战果后,现在的日本内部对美日战争的前景是一片看好。从自卑到自信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逆转。在他们面前,李华梅这个外来卧底的“谨慎小心”反而显得有些保守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