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第 17 章(2 / 2)
想想也是,那么可怕的眼神,谁敢跟他朝夕相处。
杨萱正想得入神,忽听身后传来辛氏焦急的声音,“到底怎么回事,吵吵嚷嚷的?”
却原来,她跟陆氏在屋里听见动静,也跟着出来看看情况。
辛渔简略地将事情经过讲了讲,笑道:“没什么大事,许是那几位受了上峰排喧,拿旁人撒撒气。”
辛氏叹一声:“这个地方就是这点不好,进进出出要么是刑部的捕快,要么是锦衣卫的军士,一言不合动刀动枪的。往后你可得谨慎些,别一时逞口舌之快跟那些人斗气。”
辛渔无奈地道:“阿姐尽管放心,我也是三十几岁的人了,活了这么大把年纪,连这点都想不透?”
辛氏笑笑,“行啊,往后你好生过日子,别再跟以前似的没个正形。等过阵子我再来瞧你。”
辛渔道:“我知道,天气冷,姐不用来回跑,也免得姐夫不乐意。我指定好好的。”
辛氏没再啃声,回头又叮嘱陆氏,“你好生劝着他,年纪不小,也该有个子嗣了。”
陆氏含笑点点头。
辛氏再没多言,唤杨萱上了马车。
马车里火盆已经灭了,北风不住地透过车窗的缝隙往里钻。
文竹忙抻开薄毯搭在辛氏腿上。
辛氏靠在车壁上,突兀地就叹了口气。
杨萱觑着辛氏脸色,小心地问:“娘,爹爹不高兴咱们来瞧三舅舅吗?”
半晌,辛氏才点点头,“你爹说你三舅舅既已除族,便跟辛家没有关系,咱们瞧他这一次也是全了情分,以后最好不要来往。”
杨萱不满地说:“爹也真是,三舅舅就算不是辛家人,那也是我的三舅舅……娘把银子给了舅母没有?”
陆氏扶着辛氏往里间走的时候,她瞧见辛氏把银票往陆氏掌心里塞。
辛氏烦恼地摇摇头,“她死活不收,说如果收下,你三舅舅就要跟她合离。”
杨萱睁大双眸,笃定地说:“才不会,三舅舅顶喜欢舅母。”
辛氏被她一本正经的样子逗笑了,“你又知道了?”
“嗯,是的啊,舅母比甲上绣着凌霄花,三舅舅最喜欢凌霄花了。他以前告诉过我凌霄就是‘苕之华,芸其贵矣’的陵苕。”
如若两人感情不好,三舅母肯定不会在衣衫上绣三舅舅最喜欢的花。
就像她,看到兰草就觉得厌恶一样。
辛氏脸上终于露出发自内心的笑意,“那就好,我还生怕你三舅舅破罐子破摔,什么都不顾及……这样有你舅母劝着,日子总能过下去,等生下一男半女,就更得努力上进了。”
说话间,马车已经停在杨家门外。
杨桐正指挥者着两个小厮往院子里搬花树,一盆是已经坐了花骨朵的茶花,还有盆结满了绿色小果子的不知名的植物。
见到两人下车,杨桐笑着解释:“怀宁刚送来的,他另外有事儿先走了……他昨天去丰台买了几棵花,这叫一品红,现在有了花骨朵,差不多正过年的时候开,图个喜庆。那盆是金桔,再有二十几天果子就变黄了,金灿灿的也是好兆头。”
辛氏欢喜不已,“怀宁真是有心,赶紧搬进去,别冻坏了。”
杨桐便道:“一品红放厅堂,把金桔放母亲屋里可好?”
“不用,”辛氏笑道,“把这盆金桔放你屋里,到时候佳句频出金榜题名。”
杨桐乐呵呵地应道:“多谢母亲。”吩咐小厮分别送进去,一边跟辛氏闲聊,“前几天怀宁倒是提过童生试,父亲说怀宁有九成把握能过,我的希望不大,想等两年再说。”
辛氏道:“等两年也好,书读得多了,写出文章更有理有据,况且你年纪又不大,不用着急。”
杨桐略带几分惆怅地说:“话虽如此,可怀宁比我还小一岁……唉,不过父亲建议等他考过童生试之后,等下一科再考乡试。父亲说这一科的主考官有可能是严伦严大人,严大人的诗文辞藻华丽酷爱骈俪,怀宁文风朴实,恐怕不讨喜。不如暂缓一科,兴许下一科会更换主考官,届时将乡试会试一并考了。”
其实夏怀宁也是这样打算。
尽管前世他被点为探花,可实在是侥幸中的侥幸。
丰顺帝登基后,急需得用之人,遂连开两年恩科,取中的士子也较往年多。等到第三年正科时,因为有才学的都在前两年被取中了,他在瘸子里面拔将军,考得一个不错的名次。
殿试时候要做策论。
丰顺帝自幼习武,又是率直之人,最讨厌华而不实过分雕琢的文字。偏偏夏怀宁诗文读的不多,想华丽也华丽不起来,只能平铺直叙。
可这朴实直接的文风恰恰入了丰顺帝的眼,更兼夏怀宁年岁不大,丰顺帝龙心大悦,朱笔一挥将他点为探花郎。
这一世,夏怀宁固然比前世多学了些时日,但三年一取士,有才学者比比皆是,且朝中多盛行对仗工整辞藻绚丽之诗文,夏怀宁半点讨不到好处。
他自信童生试是囊中取物,可能不能考中举人却没有十分的把握。
所以也就听取杨修文的建议,打算二月考了童生试之后,等上三年再考乡试。
而此时,夏怀宁正在家里被夏太太骂的灰头土脸……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