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1章 你是来砸场子的吧?(1 / 2)

加入书签

吃完了晚饭过后,刘峰回到学校休息了一会儿,顺便画了两张草图,然后在电话里和化大的熟识们道了声别后,便坐上了门口早就准备好的汽车。

“咱们现在去哪儿?”

一边发动汽车上路,耿堂一边询问了句。

刘峰:“直接去动力研究所,嗯,去当一名大师!”

耿堂可不知道金东寒院士给刘峰布置了一道大师级别难度的题目,以为身边这家伙又在开什么玩笑了,无奈地摇了摇头,笑着说道:“大师?以您现在的学术地位都算不上大师的话,还有谁能算大师?”

刘峰笑了笑,没有说话。

他当然不会说,自己不过是去解决金院士给他布置的难题,更何况,说了这家伙也不会懂。

当然了,经过大半天的思考,对于如何解决反物质脉冲发动机的事情,他大体上已经有了两个模糊的想法,只不过还不是十分完善,这时候过去,正是向金院士求证的。

说不好,今天晚上他们就能设计出一种新式的反物质脉冲发动机,为未来的星辰大海事业弥补上最后一个短板。

经过差不多两个小时的车程,刘峰终于来到了工程院动力研究。

因为很多实验都需要留人守着的缘故,这座研究院晚上自然是不关门的。

将卓婷婷安顿好,随后又让耿堂自己先回去之后,刘峰便独自走进了研究院的主楼,找到了还在做实验当中的金东寒院士……

随着华国官方的新闻发言人正式公布了华国的航天计划以及其他两项重大举措后,轰动的不止是国内的媒体和网民,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引起了广泛关注。

尤其是一直以来最喜欢搞事儿的反华媒体,更是用充满了警惕性和诱导性的词组报道了这一新闻,将华国威胁论提高到了你死我活的境地。

警惕,华国人将挑战M利坚世界霸主地位!

危险!华国人拉开了太空竞赛的序幕!

华国人将把火星打造成第二个家园,而西方世界将从此失去一切!

……

同一时间,M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华盛顿指挥中心。

位于最高层的局长办公室里,坐在办公椅上的阿尔杰农看着手中的邮报,眉头皱成了‘川’字。

过了一会儿,将手中的邮报丢到了办公桌上,他开口说道。

“这绝对不是一个好消息。”

“我们很清楚他们在发动机上的研制水平,无论是汽车、飞机还是火箭的引擎,他们都落后我们数十年,你完全没必要担心。”

开口说话的是斯坦福大学的火箭专家肯尼思教授,除了教授的身份之外,他同时还是戈达德航天飞行中心主任,M国太空总署执行委员会委员,M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虽然不是从报纸上获知的消息,但他对这件事情还是有所了解的。

就在数个小时之前,华国宣布了他们的航天事业百年发展纲要,罕见地高调宣布准备研发可控核聚变动力飞船,并且将登录火星、在火星上建造基地,最后实现改造火星移民火星的目的。

因为华国人在可控核聚变上的巨大优势,外界普遍担心华国人开发出了新式飞船,最后在抢占火星上占据优势地位,不过真正了解可控核聚变发动机到底有多难实现的肯尼斯教授却非常清楚,这些担心完全是多余的。

至少,他认为在10年内,华国人休想研制出这种新式发动机,即便是看起来比较容易实现的电推进等离子体引擎,也不是短短几年就能研制成功的。

更何况,一旦M国获得了可控核聚变的技术,凭借他们在航天技术上领先华国数十年的深厚积累,绝对能够将华国甩下九条街!

到时候,到底谁先登陆火星,还说不定呢!

“不,令我担心的从来不是华国人野心勃勃的火星计划,”放下了手中的咖啡杯,阿尔杰农靠在了办公椅上,食指按了按眉心,“而是能源局和国会预算委员会那帮人!”

自从华国掀起了一场可控核聚变的科研竞争之后,M国这边也迅速上马了自己的国家可控聚变工程,并且同时进行了托卡马克装置以及惯性约束核聚变装置的建设,先后投入的资金已经达到了数百亿美元。

然而,这还不够,等到华国人在年初率先宣布可控核聚变示范堆点火成功以来,国会又再一次拨款了数百亿美元的资金,这里面,大部分竟然都交给了华国作为“入场费”?!

不知道为什么,阿尔杰农隐隐觉得有些不妥。

华国人真的是迫于压力才把技术全盘教会给他们?

即便真的如此,学到技术后,M国需要用多长时间才能真正搞出核聚变反应堆?

这一切,他的心里一直都有一个大大的问号,然而他只是NASA的局长,又不是能源局的局长,只能是瞎担心了!

而且,这一次,华国人野心勃勃的太空计划,毫无疑问将会对他们NASA产生剧烈影响,他们必须要更多的科研经费,因为他们也需要有一个庞大的火星移民计划!

可是科研经费这东西并非是无限的,没有任何国家能够在保持财政平稳运行的情况下,同时展开两项超级工程,而无论是可控聚变还是火星,M国都不可能放弃。

然而,NASA发展至今,已经不仅仅只有那么几个专门为了“登月”而成立的部门,也不仅仅只有“登月”这一个航天项目,可以预见的是,一旦国会也决定开展火星计划,一定会对现有进行的航天科研项目以及预算进行重新审核,并且砍掉一些不是那么迫切的项目。

譬如说典型的深空探测器、彗星探测器、地外行星观测等等,以确保火星计划的顺利实施。

到时候,那么多的项目、那么多的人手该如何安排?

而且,很多项目已经进行到了关键时期,难道就这样让他们放弃,功亏一篑?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