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 面塑(7)(1 / 2)
相对于北方面塑的古朴、粗犷、豪放,金坛面塑艺术的特点是细致、精巧,表现细腻、丰富,千姿百态。如神话戏剧人物作品“白蛇传”和“盗仙草”中,白娘子、许仙、法海、小青等人物,不仅服饰造型清晰,五官轮廓分明,而且神态细微逼真,呼之欲出。
金坛面塑不仅就地取材,所表现的题材和内容,也都与当地的民俗风情和人文景观密切相关,具有水乡农耕地区的民俗特征和传统内涵。
如庆吉祥点心类作品“金童玉女”、“姜太公钓鱼”、“仙女献宝”、“孔雀开屏”、“龙凤呈祥”、“花脸蝴蝶”、“仙鹤添寿”、“欢喜鸳鸯”、“连年有鱼”、“万年长青”、“子孙团聚”和“苍龙”、“聚宝盆”、“福禄祷禧财”等,都带有鲜明的江南民风民俗色彩,散发着浓郁的水乡农耕气息。
经历代承,金坛面塑已积累10多个种类3000多件作品。不仅流行在城乡街头、厅堂居室和酒店的宴廷餐盘,其技艺还频频亮相在“世博会常州友谊日”、南京仙林大学城、常州大学城等众多展示活动、艺术场馆和民间艺术天地里,每每成为公众聚焦的亮点,受到国内外宾客的青睐,被称誉为“立体的字画,无声的戏剧”。
金坛面塑像一朵鲜艳的花朵,深深扎根在民间。她以其典雅的艺术品位和所蕴含的雕塑学、美学魅力,多侧面、多角度地艺术展现了古代、近代、现代的江南民间风情,是一座研究江南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的资科宝库。
同时,她还以深厚的传统美术内涵,在促进民族的文化认同,体现民族的文化智慧以及拓展对外文化交流等方面,体现着特殊的价值和作用。
多子多福的石榴,展翅欲飞的凤凰,娇艳欲滴的玫瑰花……一件件形象逼真、生动活泼的面塑作品让人赞叹不已,而这都出自一位普通的农家妇女之手。
62岁的李永爱是即墨区段泊岚镇槐树沟村村民,从年轻时就喜欢研究做面塑。几十年来,受她的影响,女儿和外孙也学得一手做面塑的好手艺,祖孙三代在四邻八疃小有名气。
“从小就爱好,所以一直自己研究学习,到现在做了50多年,能做200多种,只要给我个样子,我就能做出来。”10月10日,蓝桉在段泊岚镇槐树沟村见到了面塑手艺人李永爱,只见她正在制作玫瑰花馒头,一块粉红色的面团在她手上来回揉动,为了防止面团粘面板,还不时撒一些干面粉。不一会儿,只见她两手把面团搓成均匀的长条,然后分成大小一样的面团。
“做玫瑰花馒头很简单,首先和面时要加上红心火龙果果汁,这样面出来就是粉红色的。”李永爱说,下一步就像包饺子,要先擀饺子皮,把饺子皮对半切开,用木梳压上花纹,然后并排卷起,一朵形象逼真的玫瑰花就做成了,让记者不禁连连感叹李永爱的心灵手巧。
蓝桉看到,桌子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面塑馒头,栩栩如生的老虎,惟妙惟肖的喜鹊,乖萌可爱的小黄人……这些面塑馒头非常漂亮,就像是一件件艺术品,令人惊叹。
“这是圣虫,咱们这过年每家每户必备的面食,过年的时候是要摆供的,就是图个喜庆热闹和好彩头。”李永爱说,你看它嘴里含着钱,意思就是多发财,而且“圣”和“剩”同音,寓意家里粮食什么的都有剩余,日子越来越好,步步高升。
而且每个馒头都有不同的寓意,像元宝馒头寓意“招财进宝”,鱼花寓意“年年有余”,葫芦馒头寓意“福禄发财”,而石榴馒头则寓意“多子多福”。
“这些面塑花的颜色大部分都是用蔬菜水果汁做成的,黄色用胡萝卜,绿色用菠菜,紫色用紫薯……安全放心,如果干透放好的话,能保存一年左右。”李永爱说。
说起她最痴迷喜欢的面塑,这位性格爽朗的农家妇女和记者拉起了家常。“俺母亲手很巧,以前没有现在这样的定制馒头,村里有个喜事,要用寿桃、老虎和喜饽饽等馒头,都是母亲帮忙做。”李永爱笑着说,受母亲的影响自己从小也爱好,记得那时母亲在炕头上做面塑馒头,她就一直在旁边仔细看着,还帮着打个下手,不知不觉就学会了制作手艺。
清明节的各式燕子馒头、春节的圣鸡、圣虫、结婚的喜饽饽、寿宴的寿桃馒头……各种节庆的面塑馒头,只有十几岁的李永爱都已熟练掌握制作。
“做面塑馒头没有门道,全靠心出,我不用看图片,只要看到别人做的,我瞅一眼就会了。”李永爱告诉记者,艺术源于生活,只要用心观察,生活中到处都是美。
说话的同时,李永爱给记者端来一盆花,只见树枝上开满了各式各样的花朵,一只活灵活现的知了趴在树枝上休憩,还有几只可爱的小鸟仿若引亢高歌,本来枯萎丢弃的树枝经过李永爱的一双巧手和创意,瞬间变得美丽生动。
“这是一棵枯死的树枝,本来家人要扔了,但是我感觉太可惜了,就想把它加工一下,做成个盆景,做好了以后,朋友们看了都很喜欢。”李永爱笑着说,受自己的影响,女儿和12岁的外孙也很喜欢面塑,每次做面塑的时候,小外孙都会在旁边做助手,帮着递工具,搭配颜色,做一些基础的工作。
李永爱的小外孙赵泳润虽然只有12岁,但是很有天赋,现在已经熟练掌握几十种面塑制作。年青一代喜欢做面塑,这也让李永爱很欣慰,只有他们喜欢,老手艺才能一代代传承下去。
每逢节假日,去黑虎泉琵琶桥边游玩的市民总能看到一个面塑摊,上面摆放着各式各样的面塑,摊位后面,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带着徒弟们手拿面团和工具,一个个面人从他们手里捏了出来。
老人名叫高桂英,是大家口中的“面塑奶奶”,今年70岁的她已经捏了50多年的面人。有人上门学手艺,她从不收一分钱,几十年没攒下积蓄,攒下的是5000多名学生和100多万元的捐款……
每逢节假日,去黑虎泉琵琶桥边游玩的市民总能看到一个面塑摊,上面摆放着各式各样的面塑,摊位后面,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带着徒弟们手拿面团和工具,一个个面人从他们手里捏了出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