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8章 重中之重(2 / 2)
眼下北方逐渐稳定,现在的当务之急是什么?
南直隶和浙江?
不是!
南直隶和浙江,已经有洪承畴、李邦华、卢象升、曹程、温体仁、曹化淳这些人。
完全没有必要皇帝亲自去指挥,给他们定了目标,让他们往目标去奔即可。
那皇帝现在亲自跑到南方是为了什么?
当然是去清江督造船厂!
别看皇帝很大方的给了郑芝龙一个国姓爷的赐封,但这已经说明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什么问题?
大明朝的海军实力太弱,以至于皇帝居然要用国姓爷的名号,来拉拢一个海盗。
并非他张凡心胸狭隘,而是郑芝龙的势力孤悬海外,影响实在太大,一旦哪一天他撂担子不干了,后患无穷。
海上那些人可都是只认郑芝龙而不认朝廷的。
你想想啊,出征安南已经在布局了,到时候安南打下来了,粮食却无法海运到杭州、登莱,而是要走陆路,多麻烦,成本多高?
西南本身多山,交通不发达,走海运是最好的办法。
如果朝廷不能真正控制东南海域,中原就无法与安南建立有效的运输体系,即便打下来了,粮食要运回来也是个大问题。
所以,现在对于崇祯来说,最大的问题是清江督造船厂,是海军的装备问题。
只有控制在自己手中的海军,还是真正的海军,别人家里的私军,那是定时炸弹。
不过这一番蜜枣给完后,郑芝龙回去想必也是更加卖命了,必然会与周可言不相往来。
不仅如此,为了向朝堂上下证明自己的清白,还会派人去搜查周可言的下落,不抓住周可言誓不罢休。
这正是崇祯要的效果。
其实走大运河会更加便捷,但是为了安全起见,崇祯并不打算用船。
船这东西,万一有人在里面放火药怎么办?
自己虽然是皇帝,可也是肉体凡胎啊,被火药一炸,即便没有炸死,船沉了也就玩完了。
走陆路是最保险的。
崇祯带的京卫军都是清一色的骑兵,各个骁勇善战,装备精良,一般的劫匪想要围堵偷袭,都是找死。
九月的秋风吹过华北平原,卷起漫天的落木,天地间充满了萧瑟气息。
虽然没有乘船走京杭大运河,不过也是一路沿着河岸而行。
进入山东地界之后,崇祯时不时便能在大运河上看到一艘艘河船从南方驶来,运载着粮食和货品。
这些粮食和货品大多数是到通州,卸下来,然后在北京城售卖。
现在北京城在扩建,人口数量在增加,废除贱籍后的许多无田无钱的人,为了讨生活去北京城干苦力,帮人搬货。
消费的需求也在增加,需要的粮食和货品自然也就不断增加。
这原本是好事,可在崇祯看来,这却并不是一件好事。
为什么这么说?
京杭大运河是贯穿南北的一条大河流,在历史上,属于明清漕运重中之重。
仅仅大明朝,在京杭大运河上就安排了漕运人手12万,专门运输官府所需物资。
而京杭大运河可以说是大明朝的命脉所在,一旦大运河的漕运受损,顺天府会有灭顶之灾。
例如这一次的南直隶**,就有不少人担心顺天府的粮价就暴涨。
所以说,这并不是好事。
帝国的首都,对东南的依赖太重,相当于国家的许多战略资源掌握在东南一带,这特么有紧急战事,要调度效率就会非常慢。
风险自然就大了。
好在这一次南直隶暴乱,顺天府粮价并没有暴涨。
为什么?
因为北直隶的新农政收获颇丰,山东省的粮食产量也涨了,北方对东南的依赖相对减弱,再行政效率的提升,湖广的效率源源不断北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