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武后欲称帝 李敬业造反(1 / 1)
打发走了吐蕃使者,武太后惊觉:太平公主已经长大了。
为了杜绝后患,武太后赶紧为太平公主选定从三品光禄卿薛耀之的儿子薛绍作为驸马。并且很快为他们筹办了盛大的婚礼。
十月二十日,临朝称制的武太后下令大赦天下,改文明元年为光宅元年,并且发布了。
在这道诏书中,武太后有意称自己为“朕”,以皇帝的口吻和身份对天下人说话。
在高宗时代,武太后是没有称帝之心的。经过这几个儿子的折腾,武太后忽然觉得:于其把大唐交在这几个儿子的手中糟蹋,为什么不由自己亲自掌管?
她不由地想起母亲告诉她的话:当初袁天纲为你相面,打定你若是女孩便可以君临天下!
想当初长安城里流传着的那本,书中也说:“唐三代后,女主武王!”
自己差点被太宗皇帝杀死,后来大臣中有一武姓军官乳名娇儿,替自己上了断头台。太宗这才放过了自己。
想到这些,武太后的心狂跳了起来。或许自己真是天命所归呢?天予神授,岂可不取??
有了称帝的心,武太后开始一步步的潜移默化的教化民众。
在大赦、改元之后,武太后降诏改革了许多旧制。
东都洛阳改称神都,洛阳宫改名为太初宫。
八品以下官员改青色官袍为碧色服饰。
尚书省改为文昌台;左右仆射改为左、右相。吏部为天官,户部为地官,礼部为春官,兵部为夏官,刑部为秋官,工部为冬官。
门下省改称鸾台,中书省改成凤阁等等。
不仅如此,武太后还为自己改了名字,单用了一个自创的“曌”字,姓武名曌。日月同时辉映在空中,这是怎样一个明亮辉煌的景象?!
然后,武太后开始擢升武氏子孙,建立自己的嫡系部队。
武承嗣早已跻身宰相行列,于是,武太后擢升另一个侄子武三思为右卫将军,掌握禁军大权。其他武氏子弟也都擢拔为京中高官。
紧接着,武承嗣出面,奏请太后追封先祖为王,立武氏七庙。这是进一步提高武家祖上的尊贵地位,这是武太后准备登基做皇上的重要步骤。
根据宗法规定,七庙是天子之制。历史上除了汉朝的吕后之外,还没有后妃为娘家立过七庙。
这时宰相裴炎出声阻拦,提请太后思及吕后之败。武太后虽然十分生气,可是考虑到裴炎的影响力,将原来的追封七代改为五代,并马上下诏。
武太后自己想当皇帝,她自然想到了她的那几个儿子,有他们在,自己的这个皇帝就当得名不正,言不顺。
她很快下诏,将庶人李贤迁往偏远的巴州幽禁,派军队严加看管。同时将庐陵王李显迁出了神京。
她的所作所为明眼人都心知肚明。很快一场打着拥立中宗皇上复位旗号的反叛,在东南重镇扬州城里孕育。
领头之人正是大唐开国功臣司空英国公李勣的孙子—李敬业。当初李勣在世时就看这个孙儿不顺眼,总觉得他桀骜不驯,脑后似有反骨。
据说当初曾经火烧丛林想杀死他,不料李敬业聪明机巧,竟然藏于马腹中逃脱。李勣仰天长叹,“天意不可违,非人力所能改变也!”
李勣果然没有看错,他的这个孙子果真是能将天戳个窟窿的主。他纠集了一批仕途不得意之人以匡助庐陵王复位的名义,举旗造反。其中就包括名动华夏的大诗人骆宾王。
李敬业纠集了几万乌合之众,对外宣称有十万兵马。
征讨大战一触即发之际,李敬业让大才子骆宾王写一篇征讨檄文。骆宾王竭尽平生所学,倾注了全部热情和才华,写成了一篇载入史册的。文章惊天地、泣鬼神,极尽讽刺丑化之能事。
檄文些成后,李敬业和众人传阅,皆出声称赞。不愧是名闻九州的大才子,就凭这篇檄文也可以耸动天下了。
李敬业为了拉拢势力,扩大军队,在扬州誓师之前就曾经派人和叔父李思文联系。李思文一收到他的书信,如同掉入了冰窟,周身打起了寒颤。
率众造反,历朝历代都是诛九族的重罪,为了李氏一族的性命,为了先父李勣的一世英名,他决定大义灭亲。
他一方面和来联络的人虚与委蛇,另一方面则派人将李敬业造反一事密奏武太后。
武太后接到密奏,十分冷静。一方面命人密切注视扬州方面的一举一动,另一方面她慎重考虑起她的两个儿子——李贤和李显。
武太后凭借自己多年的观察,她认为李显不会给她带来麻烦。只有李贤,有能力,有野心,还有对自己的仇恨之心。是她的心腹大患。
她思前想后,最后还是决定永除后患。她一方面派人严密监管起庐陵王,另一方面则让人去监管李贤,并让其便宜行事。
于是钦差便去赐死了李贤。武太后得知后,将李贤的尸首接回洛阳,在贤福门为其举哀,大办丧事,并追封李贤为雍王。
一方面表明儿子不是自己所杀,另一方面也实实在在地痛彻心扉,毕竟是自己曾经寄以厚望的亲骨肉。这也是昭告天下,李贤已死,让李敬业再也不能打着李贤的旗号欺世盗名。
同时贬赐死李贤的丘神勣为叠州刺史,以惩其处置不当之罪。
当然惩罚不过是为了掩人耳目,没过多久,武太后就将丘神勣调回神京,重任左金吾将军之职。
大诗人骆宾王的,数日之内传遍了大江南北。自然也传到了武太后的手中。
令人诧异的是,武太后看完檄文竟然拍案叫好!大臣们面面相觑。“此等有才之士竟然不能为朕所用,实乃宰相之失职!”
“待叛乱平息后,此人若被生俘,不要杀他,带他来见朕。”
“是,臣等领旨!”众人惶恐答道。
武太后接着问宰相裴炎道:“李敬业造反已有五日,不知裴相有何退敌良策?”
这几日,朝廷首辅裴炎一直很少讲话。并且裴炎的亲外甥裴仲璋就是叛军的骨干。武太后为了明了他的态度,专门咨询与他。
没想到,裴炎不说话则已,一说话就言惊四座。
“请太后恕老臣直言,以老臣之见,若是太后还政于皇帝,叛乱师出无名,则叛乱将不讨自平!”
武太后没想到裴炎会这样说,一时气得说不出话来,经过一段尴尬的沉默后,武太后出声道:“裴相既无退敌良策,还请退下。朕不信,李敬业、薛仲璋几个毛贼还能撼动大唐的江山?!”
随即,武太后开始调兵遣将,准备一举扫平叛乱。武太后对叛乱的成色看的很清楚,她对自己的民心也看的很清楚。得不到民众支持的叛乱犹如无本之木,注定会一败涂地。
将军领兵而去后,武太后开始着手朝中事宜。这时有人上疏奏告裴炎谋反,武太后随即下旨,命左肃政大夫骞味道、侍御史鱼承晔彻查此案。
骞味道、鱼承晔对武太后的心思心领神会,略加审讯,即将裴炎投入了死牢。
首辅大臣一夜之间变成了阶下囚,一时朝野哗然。
裴炎从出声建议武太后还政于皇上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他的死局。太后尚且只是临朝称制,他就已经很是不满。那将来太后要是想称帝,他岂不是会在朝廷上死谏?!
所以裴炎必须死,他谋反不是反大唐,他反的是武太后!十月十八日,扬州兵变的第二十天,裴炎以谋反罪被推上了断头台。
当胜利大捷的讯息传到神京,武太后当然高兴,可是一切也都在其意料之中。听到大捷的消息,武太后说的第一句话竟然是问骆宾王的下落,得知在乱军中所杀,还颇为可惜。
武太后随后以裴炎和李敬业为先例,敲打了朝中诸臣。朝中大臣如今已经充分领教了武太后的手段,武太后临朝称制的宝座终于铜打铁铸,稳如磐石了。
对于宰相裴炎的被杀,朝臣们三缄其口,噤若寒蝉。他们并不相信裴炎会与李敬业相勾结,谋夺江山。他们多数人都知道裴炎之所以会死,是因为他反对太后临朝称制。
武太后杀了裴炎,等于杀鸡骇猴,警示群臣。
不管有多少大臣看明白了这一点,反正大家从此以后都不再有人提让武太后还政与皇上的话了。
然而,再厉害的执政者也难以堵住天下人悠悠之口。
仍旧有不怕死的人顶风而上,这个人就是裴炎的侄子裴迪先。当十七岁的裴迪先义正言辞的劝诫武太后当还政与皇上,自己于深宫中养尊处优的时候,武太后是又好气,又好笑。
若不是武太后爱才,早就斩杀了他。看他小小年纪敢于在大殿之上直抒胸臆,是可造之才。于是廷杖三十后,流放了事。
西安留守刘仁轨是最先上疏请求武太后还政与皇上的人,后来武太后亲写书信破析朝中局势,刘仁轨方才认可了武太后临朝称制一事,并且发誓为朝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对于老友裴炎的被杀,刘仁轨可谓心痛非常,可是他也无力救他,只有偶尔出手惩治下往裴炎身上泼脏水的小人,以告慰好友在天之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