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母亲(1 / 1)

加入书签

有一种缘,叫做血缘;有一份情,叫做亲情;有一个人,叫做母亲。血缘将一人与另一被称为的母亲的人紧紧连接在一起,这便是亲情。母亲自己用血肉滋养着腹内的胎儿,煎熬十月,再走过一次死亡的边缘,才将那个生命带来人世间。

在李宛心中,母亲是个特殊的存在,给了她生命,却未有养育,她们之间总是若远若近,若亲若离。

有时候,越是得不到的,越让人渴望。李宛最渴望的便是母亲的关爱,她刻苦学习,努力习医,亦步亦趋的走在母亲的命令之后,不管前方的路是如何崎岖难走,哪怕布满荆棘,也不会退缩。可想到了卫虞儿的流产,李宛却是自责不已。

回到别院时,雨下的更大了,尽管打着雨伞,雨滴还是无情的落在人们的身上,浇湿了单薄的夏衣。李宛将卫虞儿安置好后,又守了她许久,恐怕她被雨淋后,身体的不适会雪上加霜。好在一切都好,卫虞儿安稳的睡着,薄薄的有些惨白的嘴唇微微上扬,像是享受着美梦。

“宛姑娘,您先去歇着,这边我和刘嬷嬷守着就好了。”见夜已深,绿萍对李宛说到。

“是啊,您先去歇着吧!”刘嬷嬷和雨儿也劝到。

在疫区里的一月之余,李宛都未能好好地歇息,回来后,得知卫虞儿的事后,又马不停蹄的赶到了太子府,后又回来,也确实让人疲惫不堪。李宛上前将手轻轻地贴到了卫虞儿的额头,见她未有发热的迹象,才说到:“也好,若是有事,就去叫我。”待绿萍答应后,才回去了。

雨后的夜里,空气湿润凉爽,伴着阵阵风儿吹来,竟有些寒凉。又一阵风吹来,吹得李宛一阵颤抖,不由得抱紧了自己的手臂,加急了脚下的步子,在晴儿手中的灯笼的引路下,回到了自己的寝室。李宛喜静,寝室在院子的最内处,四周绿树环绕,仿佛立起了一道屏障,将这两间小屋隔绝开来,宛如一处孤岛,幽静安详。晴儿手中的打火石,相互撞击,一点火花闪起,便引燃了主灯,漆黑的室内瞬间一片光明。

“我等你们很久。”一道苍老的男声想起,惊得晴儿心中一跳,忙将同是被惊到的李宛挡在身后,摆出一副保护的姿势。

“晴儿,你的功夫退步了,我在这屋内这么久,你竟然都没发现。”来人又说到。

“连伯伯。”

“师傅。”

看清来人后,李宛与晴儿都由惊转喜,齐齐的开口叫到。

“连波波,您怎么到都城来了。”李宛问到。

老者慈祥的眼神将李宛从头到脚扫视了一遍,才回答:“我此次是专程来你的。”说着从衣襟里掏出一块巾帕递给了李宛:“这是公主让我交给的。”

李宛恭敬的将巾帕接了过来,纯白的帕子放在手里,心里却是满是激动与喜悦,打开帕子手都有些微微的颤抖。帕子打开了,熟悉的字迹映入眼帘,这是一封信,一封母亲亲手写的信。小时候,终日不见母亲,想念之时,便将偷偷藏起的母亲亲书的竹简拿出细细观看,好像如此便如见到母亲一般,以慰幼小的心灵。

信里如是说:吾儿宛儿,你在都城的一切,母亲已知,你的所作所得,让母亲甚是欣慰。吾儿定要切记家国之恨,莫忘了身负之责,再接再厉,早日助我重得河山。后面的三个字,是母亲新派的下的任务,亦在李宛的所料之中。

只是信内数语,竟未有一字是对她的关切。短短数语读完,李宛心中竟升起一丝凄凉,眼中的惊喜之情也迅速退去。母亲的心中,果然是大业最重。李宛暗自匆匆将内心的不快整理清明,抬头时,已是满脸平静,对连伯伯说到:“请您转告母亲,我不会让她失望的。”

“好孩子,不要怨公主。”老者凌厉的眼神在李宛脸上扫过,安慰的说到。“这些日子,卫郡候暗中不断招兵买马,我们也在四处招揽贤能良,将及旧日李将军的部下,一切都在顺利进行。如此下去,不过多久,我们便可举旗反周,复我代国河山。到时公主就有了大把的时光与你共享母女亲情。”

李宛重重的点了点头,说到:“我知道。”

“那就好,我还有事,便不再这里耽搁了,日后有事你可多找赵酉商议。”说完又对晴儿说到:“照顾好宛儿,莫忘了多练功。”

“是。”晴儿脸上一阵火热,回答到。

连伯伯的身影消失在了黑夜中,像不曾来过一般。李宛将手里的巾帕反复又看了几遍,将这些个冷硬的文字一一记在了心底,没有关慰之言,文字以解忧思。看着这些个文字,母亲的音容相貌便出现在了眼前。

李宛将手里的巾帕递给了晴儿。说到:“任务。”

晴儿接过来,仔细的观看,看到最后的三个字时,甚是惊奇,抬起来头看向恢复了淡然的李宛:“主人,这……”

“难,你想说难,是么?”李宛断定到。

“是。”晴儿说到。

“确实很难。”李宛说完便陷入了沉思,思虑了许久一条路,又出现在李宛的脑海中,此次她不再犹豫,在心里暗暗下定了决心。

窗外,东方渐白。李宛又是一夜未睡,眼角下一片暗黑,看向始终陪伴着自己的晴儿,说到:“你先回房去吧,今日不用过来了,好好歇歇,养养精神。”

“好,这天又要亮了,您也歇歇吧。”说完将一直攥在手里的巾帕放在了李宛面前的几案上。

雪白的巾帕平躺着,墨色晕染其上,勾勒出一个个方正文字。李宛拿起来,又看一遍,将它置于烛火的顶端,跳动的火苗便将它点燃,拿着它的玉手一松,燃着的巾帕便落在了地上,那三字又出现了,然后慢慢的被火苗一点一点的吞噬了,直至变成了一滩灰烬。

而巾帕上的“杀周正”三个字仿佛还历历在目。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