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依恋心理——我们仿佛一刻也分不开(1 / 1)

加入书签

第一节 依恋心理——我们仿佛一刻也分不开

2018-04-15 作者: 孙科炎;程丽平

第一节 依恋心理——我们仿佛一刻也分不开

每个人都希望婚后拥有如胶似漆般的甜蜜生活,并想让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白头;也有人担心婚后的生活会变得像白开水一样无色无味。如何实现婚姻生活的长相守,或者说,人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期望或者担心?便成了婚姻男女的关注点,这背后隐藏的依然是人们的婚恋心理。

馨馨和陈明结婚后,每天早晨馨馨都会从陈明的怀抱中醒来,她总是不敢说一声早,怕吵醒了这个熟睡中的恋人;他们还会用同样但不同颜色的杯子、牙刷;馨馨会帮丈夫打点衣物,陈明则会为媳妇准备早餐,然后他们一起出门上班,中午休息两个人会聊一会儿,晚上下班谁先下车会在车站等着对方。这样的生活让馨馨感觉他们从来没有分开过。

如此亲密的恋人,让人们体会到“我爱你”的分量。需要工作的我们不可能朝夕相处,而不曾分开过的感觉就像馨馨的体会一样,时刻包围着我们。这种感觉从哪里来的?我们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感觉呢?心理学家发现,这和人们的依恋心理分不开。

依恋,是人类彼此之间的一种情感互动。心理学对于依恋的研究是从婴儿和母亲的互动中开始的。一个人从出生开始通过与照顾者(通常是父母)的互动接触,逐渐形成一种依恋,这种依恋在长大成人后的亲密关系中依然有影响。

一般婴儿出生不久便会表现出很多社会性反应,比如爱、恐惧、愤怒,而其中爱是最首要的。比如,在母亲温暖的怀抱中婴儿会感觉到温暖、安全。同样的,恋爱、结婚之后我们喜欢依偎在伴侣身边,喜欢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伴侣的存在,这和我们儿时的依恋是一样的。所以,处于亲密关系中的男女希望时刻能和对方在一起,一刻也不分开。

不过,研究发现,和婴儿的依恋一样,亲密关系中人们的依恋也分为不同的类型。其中有约50%的人群属于安全性依恋,即彼此较有信任感,较少感到孤独,喜欢享受和伴侣之间的**,能够给予彼此所需的支持,乐于和他人互动等。具有这种特征的伴侣即使分开一段时间,也会感觉仿佛和对方在一起,没有分开过。比如,肖克和雅子便是如此。

雅子和肖克工作的地方正好处于马路的两边,雅子和肖克中午经常一起吃饭。一次雅子提前几分钟便来到肖克上班的楼下等着。透过落地窗,雅子能看见肖克出来。让雅子意外的是她看见肖克提着旅行箱出来的,肖克看见雅子便加快了脚步,雅子略有疑惑、猜测,但没有问。来到餐厅,肖克告诉雅子要出差一周,下午就走,所以来不及回家了。雅子还从来没有和肖克分开过,不过不知道为什么她心里并不是很难过,所以雅子告诉肖克要注意安全什么的,听到后肖克反而笑了,原本他以为雅子会哭,结果雅子的话让肖克准备好的一大堆话没有了发挥的余地。

心理学家布伦南认为,人们各自所处的不同的爱情关系,很可能和童年的不同经历有关,并且是分不开的。很多时候,人们总是按照自己儿童时期的依恋经验来建立自己的亲密关系模式。

据雅子妈妈说,雅子小时候并不会因为她的离开而哭闹,只不过在她回来之后,雅子会非常高兴的依偎在她身边,但时间很短,接着雅子又会自己玩或者和爷爷、和小朋友去玩了。

透过这段描述,我们不难看出雅子属于安全性依恋的一类,这也为他们的亲密关系注入了稳定的元素。

但是,仍然有另外50%的人属于其他类型,即焦虑/矛盾型依恋和逃避型依恋。这两种类型的人在亲密关系中的表现是:或者爱对方很深,同时伤的也很深,失败的几率非常大,或者便是即使获得伴侣的亲密爱恋,也可能感到不舒服,不愿意付出。我们可以用夏敏的真实体验来加深理解。

夏敏已经是第四次来侦探公司了,她的目的是雇佣侦探来暗中调查自己的丈夫,因为她觉得丈夫对自己不是忠心的。但这次侦探公司拒绝了她的要求。他们的理由是,已经调查过多次,都没有发现她的丈夫有不忠的证据:她的丈夫每天都是按时上下班,所接触的女性也是正常工作的关系,即使有时因为应酬回家晚,但从来没有拿应酬当借口行不忠之事,但即使把跟踪的录像带交给夏敏,她也不相信,坚持认为丈夫有问题。

其实,夏敏深爱着丈夫,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她不确定丈夫是不是真的爱自己。所以,夏敏一方面希望能和丈夫保持最为亲密的关系,同时又怀疑着丈夫的可信度。也就是说,夏敏属于典型的焦虑/矛盾型依恋。在这样的依恋影响下,很多人收获的不是甜蜜的婚姻生活,而是真正的分离。

无论我们属于哪种依恋模式,或者不管我们的童年有过什么样的照顾,大多数人想要的仍然是安全型依恋下的婚姻生活,想拥有的是一刻也没有分开的感觉。但不可避免地,人们仍然有可能爱上非安全型依恋的人,并结为伴侣,那么我们所要做的便是了解这背后的原因,并尽力让对方获得安全感,以实现婚姻生活的长久发展。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