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他的挑三拣四,是因为基本需求没满足(1 / 2)

加入书签

第一节 他的挑三拣四,是因为基本需求没满足

2018-04-15 作者: 孙科炎

第一节 他的挑三拣四,是因为基本需求没满足

不管你的员工做了什么让你难以容忍的事情,在了解真相之前,都不要随便做出结论。否则,你很可能会做出完全脱离实际、伤人自尊的结论,最终让事情一发不可收拾。

当一个人的身体受到某种需求的统治时,他很可能对生命、前途的整个观念都会改变。

1.1 主题案例:给多少钱,做多少事

由于原来的上司离任,在工作了三年之后,王珏被提拔为设计部的主管。这就意味着,五个月前加入的那位同事现在变成了王珏的下属。

虽然这位同事与王珏平时没有过多的交流,但王珏认为,他在设计院工作了17年,经验丰富,本职工作熟练,他有能力承担更多的工作。于是,王珏就交给他比别人更多、更复杂的工作,甚至还给他安排了带新人的任务。

但是,这位同事没有一次把王珏安排的这些任务做好的,甚至还有几次,在王珏刚刚开口给他安排任务时,他就婉言拒绝了:“这个方案让我代表公司与设计院接洽恐怕不合适吧,我对公司情况还不是很了解”,或者“这件事让我来做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是,现在正在进行的XX工作就只能放一放了”。

这让王珏感到非常疑惑,他不明白这位员工是怎么想的。直到有一天,他不经意间路过休息间时,听到他在其他员工说:“……拿多少钱做多少活儿,在什么职干什么事儿……”。

1.2 心理分析:需求层次论

“拿多少钱做多少活儿,在什么职位干什么事儿”是很多员工的职场观点。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杆秤,专门来衡量他所能得到的回报以及需要付出的努力之间的关系。

而一个人所要求的回报,不仅仅是指薪酬,还可能是其他内容。那么,我们如何分辨呢?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可以给我们一个简单的借鉴。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也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人有五种基本需求,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这五种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低层次的某个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时,它就会成为人们所言所行的动机;而当它得到适当满足,人们就不会再那么关注这一需求,而会去关注更高层次的需求。

比如,当一个人处于忍饥挨饿状态的时候,驱动他行动的因素就是得到饮食——这是生理需要。这时候,即使得到饮食的方法是有生命危险的、是不道德的或者是会让人丧失尊严的,他也可能会冒险去满足这一生理需要——他可能会去做高难度、高风险甚至是不道德的事情。这时候,如果你跟他说,你不能这么做,这是危险的,或者说,这是不道德的。他可能根本就不会听你的。相反,如果你告诉他,如果想得到饮食的话,就需要把什么事情做好,他就会努力做好这件事。但是,如果在他吃饱喝足之后,你还用这句话来“威胁”他,他可能就不会理睬你了。这时候,他可能会考虑安全、地位、名誉、尊严、兴趣等问题。

那么,当一个人所有的需求都得到满足的时候,还有什么能够驱动他呢?

人是会思考的动物,拥有需要思想激励的复杂大脑。当生活上的需求一一被满足之后,很多人会被这样的认知需要所激励——了解过去、理解现实存在状态的奥秘以及预测未来。这是一种认知和智力的挑战。

如果你的员工到达了这一层次,你就需要给他足够的空间,让他尝试着去预测未来——这好像是管理者或者专家的工作。

1.3 管理要求:无论何时,不要忽略尊重需要

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行动中,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有时候可能并不如你所期望的那么有效。

比如,有一位18岁的年轻人,因为家庭贫困而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来到某个大城市的工地上打工。这与他的梦想和兴趣不相符,不过要赚钱养家,他只能如此。

虽然放弃了上学,但他还有梦想,还是希望在一年或者两年后攒了一些钱后,能够重返校园,参加高考,去上大学。所以,每天收工后,他都会看书到半夜。这当然会影响他的睡眠——每天上午,他都是在哈欠中度过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