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当面表达你的期望(1 / 2)
第五节 当面表达你的期望
2018-04-15 作者: 孙科炎
第五节 当面表达你的期望
赞扬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增加期望行为的发生。所以,不管赞扬的成效如何,最后一步都应该是表达期望。
5.1 主题案例:“我相信你一定有办法”
某个公司,对员工的上班时间管理得不是很严格。员工偶尔迟到一次,公司一般都不会计较;但是,如果经常迟到,公司就会直接对他作出处罚。
所以,虽然公司“允许”员工迟到,但员工们也会尽量准时上班。不过,也有例外。
有一个客服人员琳达,最近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连着10个工作日,已经迟到了8次,每次迟到的时间都在10分钟之内。负责考勤的人事专员打算将这件事汇报给自己的上司——人事经理。如果人事经理觉得琳达的行为不能容忍,就会按照公司的制度,将她的当月奖金扣除。
不过,由于人事经理跟客服经理的关系比较好,所以,人事经理在得知这件事后,并没有作出指示,只是将这件事交给了客服经理,问他该怎么办?
客服经理本来是不必负责这类事情的。他每天有很多事情要做,完全可以将这件事直接交给人事部处理。但他没有这么做。他觉得员工的迟到问题是可以改正的。所以,他的回答是:“我回去跟他谈谈。如果没有效果,你们再按制度去办。”
随后,他就找到那名员工,对他说:“人事经理给我打电话了,说你已经几天没有按时上班了。我相信你不是故意的,我也相信你能找到办法,安排好时间,准时上班。”
此后,琳达再也没有迟到过。
5.2 心理分析:罗森塔尔的期望实验
以上案例中,让琳达心甘情愿作出改变的,就是那句含有期望的意义的话语——“我相信你”。
这并不是虚言。事实上,来自他人的期望的影响力远比我们想象得大。
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贾可布森做了一个关于期望实验:
他们来到一所小学,随意从每班抽出3名学生共18人列成名单,并将名单上的人名透露给校长、老师和这些学生,说名单上的学生被鉴定为“新近开的花朵”,具有在不久的将来产生“学业冲刺”的潜力。
而所有学生都不知道,这份学生名单不过是两个心理学家随意拟定的,根本没有依据智能测验的结果。但八个月后再次进行智能测验时却出现了奇迹:凡被列入此名单的学生,不但成绩提高很快,而且性格开朗,求知**强烈,还与教师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为什么会有这种奇迹发生呢?
一个主要原因是,罗森塔尔和贾可布森都是著名心理学家,他们的威望让教师对他们提供的名单深信不疑,于是在教育过程中对名单上的学生特别厚爱。教师们这种积极的态度会通过语言、笑貌、眼神等传达给那18个学生。在这种深情厚爱的滋润下,18个学生逐渐产生一种自爱、自尊、自信、自强的心理,在这种心理的推动下,他们取得显著进步是必然的。
由上可知,对一个人传递积极的期望,就会使他形成良好的自我概念,从而进步得更快,发展得更好;反之,向一个人传递消极的期望则会使他形成消极的镜像自我,导致他自暴自弃,放弃努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