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与宏观分而不离(1 / 1)

加入书签

微观与宏观分而不离

2018-04-15 作者: 梁小民

微观与宏观分而不离

现在,当你一开始学习经济学时,老师就会告诉你,经济学分为微观与宏观两部分。Www.Pinwenba.Com 吧但在最初,即使最权威的经济学家也还没想到过这种提法。

新古典经济学研究个人与企业的决策和资源配置问题,而没有关注整体经济的运行,因为根据萨伊定理,供给创造需求,在市场机制的调节下整个经济是完美和谐地运行的。但大萧条打破了这个神话,迫使经济学家去考虑整体经济的运行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凯恩斯提出,“经济学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关于单个行业与企业、报酬,以及既定资源量分配的理论;另一部分是关于整体经济产出与就业的理论”。

荷兰统计局一位不知名的经济学家P.迪.沃尔夫在一篇文章中第一次提出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这两个词。他说:“微观经济学解释所指的是一个人或家庭……的关系。宏观经济学解释产生于个人或家庭组成的大集团(社会阶层、民族等)……相应的关系。”

应该说,最早把经济学分为微观与宏观两部分的是凯恩斯。他把新古典经济学关于资源配置的理论称为微观经济学,而把他关于产出与就业决定的资源利用理论称为宏观经济学。美国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萨缪尔森继承了这种提法,在他《经济学》一书中把经济学分为微观与宏观两部分。自此以后,这种分法被经济学家普遍接受,并一直延续到现在。

应该说,把经济学分为微观与宏观两部分是一个历史的进步。但早期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往往只注意到了这两者之间的区分,而忽视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以至于不少初学者把微观与宏观作为不同的经济学,而没有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凯恩斯本人把精力集中在宏观经济问题上,对微观与宏观之间的关系,他只是在《通论》的第24章中提到:“如果我们的中央控制机构能够成功地把总产量推进到相当于在现实中不能达到的充分就业水平,那么,从这一点开始,古典学派的理论仍然是正确的。”这就是说,他的宏观经济学是要解决微观经济学的前提——充分就业,并不是完全否定微观经济学。但综观凯恩斯的论述,他并没有说明微观与宏观之间的关系。

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派把微观与宏观综合为一个体系,承认这两部分在经济学中同样重要,但并没有说明这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一派的经济学家如托宾、索洛、莫迪利阿尼等人把重点放在发展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上,并没有认真考虑微观与宏观的关系。尽管莫迪利阿尼也力图把他的消费函数理论(生命周期假说)建立在微观经济学的消费者行为理论之上,但整体而言,并没有考虑如何从微观经济学来建立宏观经济学。

美国高失业与高通货膨胀并存的滞胀动摇了“二战”后凯恩斯主义一统江湖的地位。对凯恩斯主义的批评不仅在政策和具体理论上,更重要的是在一个根本问题上: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缺乏微观经济基础。

谁都知道,个人经济决策与活动是整个经济的基础,整个经济无非是个人经济活动的总和结果。离开解释个人经济活动的理论——微观经济学——哪会有解释整体经济的宏观经济学呢?离开了微观基础的宏观经济学无疑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庞大宏伟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体系所缺乏的正是这个基础。

反对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学家把这一点作为突破口。他们认为,微观经济学的中心仍是新古典经济学,因此,应该以新古典经济学为基础来建立整个宏观经济学体系。新古典经济学对个人行为的分析是从理性人出发,得出了市场出清的结论。这是进行宏观经济分析的出发点。理性预期学派正基于这种认识,把理性预期和市场出清作为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得出了市场调节有效而完善,国家干预有害而无利的结论。这种宏观经济学是新古典经济学的运用与发展,所以称为新古典宏观经济学。

坚持凯恩斯主义基本思想的经济学家也认识到,要重振凯恩斯主义的雄风必须给它一个坚实的微观经济基础。这正是新凯恩斯主义者所努力的方向。他们从信息的不对称性出发,论述了价格和工资决定,得出了黏性价格和黏性工资的理论。这就是说,物品市场上和劳动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决定价格和工资,但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价格和工资是黏性的,即其变动慢于供求的变动。这样,在短期中,价格和工资的调节不能实现供求相等的市场出清,从而引起宏观经济的波动、失业与通货膨胀。由此得出凯恩斯主义的基本结论:市场调节的不完善性引起国家干预的必要。价格与工资的决定属于微观经济学,由此出发研究宏观经济学应以微观经济学为基础。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新凯恩斯主义的结论不同,但都是把宏观经济学建立在微观基础之上。这告诉我们,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是一个不可分的整体。尽管在学习时把这两部分分开有其优点,但在理解经济问题时一定不能把它们分开。经济学家努力的方向正是把微观与宏观融为一体的经济学,也许过若干年后微观与宏观的分法又过时了。我们学习宏观经济学时一定要牢记这一点。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