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和宇宙之王的会面(2 / 2)

加入书签

张安在住宿的酒店里独自呆了两天,他那里都没有去,也没有见任何人,只是在思考着一些关于他自身存在的意义。

他很悲哀地发现自己存在的最大意义就是成为一个容器,一个装满了托马斯记忆的容器。容器中的东西非常的珍贵,但是容器本身却没有多大价值。

难道自己心安理得地仅仅地当一个托马斯的记忆容器,或者当几十年后的某一天里,自己在弥留之际,不住的回想往事,到那时会发现,所有的成就,所有的一切都是一场意外所赐予的。而作为张安这个人,这个人本身却是没有留下一点痕迹。

这是张安第一次深入地对那次意外的影响做反思,更是第一次为今后的道路做属于张安的规划。

两天后,雷奥告诉他有下面将会和杨振宁博士和李政道博士见面。

关于杨振宁和李政道之间的故事在物理学界广为人知,其中的孰是孰非很难判定,但是他们两个都是华人的骄傲,这是不争的事实。

张安和李政道、杨振宁的交流是愉快而简单的,李政道和杨振宁获得诺贝尔奖时是真正的中国人,这点是很少有人知道的。他们195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时并非是美国国籍,当时两人都是拿的中国护照(历史的原因,拿的是国民党的中华民国护照),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人。

所以严格起来说某人是拿到诺贝尔奖的第一个中国人,这个观点是不正确的,而且张安也没看出这个诺贝尔文学奖有什么值得国人骄傲的,他的作品写的是什么?有什么实际意义?绝大部分部分国人高兴只是因为这个奖而高兴,而不是感觉到他的作品有多么伟大之处。除了电影,几个国人在他获奖前读过他的作品?(只是本人的一些看法,不喜勿喷)

书归正传张安对李政道是怀着很大敬意的,不仅仅是因为对方的科学成就,更是因为李政道先生对我国科学教育事业的帮助。

李政道先生一直将南开大学视为自己的母校,他积极建议重视科技人才的培养,重视基础科学研究,促成中美高能物理的合作,建议和协助建造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建议成立自然科学基金,设立CUSPEA,建议建立博士后制度,成立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和北京大学及浙江大学的近代物理中心等学术机构,设立私人教育基金。

对于李政道博士对国家科教方面的贡献,张安心中是充满敬意的。在这次交流中关于学术方面的探讨只占了很少的一部分,更多的是对祖国物理学方面的发展,科学与教育方面的进步进行探讨。

这次的会面为张安打开了另外一道窗户,他意识到自已可以用托马斯留下的记忆做一些事情,一些张安自己要做的事情。

另外在杨振宁博士的家中,张安还意外地见到了三个不速之客,那就是中科院的白院长和两名物理学方面的实验室负责人。

中科院的人全程跟着张安演讲的步伐,在这段时间里他们先要确定一下那三篇论文是不是张安写出来的,他对物理学方面的研究到了那一步,他们可不想费尽心机地找到一个打着天才幌子的骗子。

经过一个月的观察,白院长发现张安确实是一个天才,而且是一个在物理学,动力学,生物学和材料学上都有着突出成就的天才。这更坚定了他们把张安带回中国,让他进入中科院的决心。

白院长专门给相关领导汇报了张安的具体情况,他将张安的成就和将来所能对国家的科技和国防方面能起到的作用用了四个字来形容:不可估量。

而首长做出的指示是想尽办法也要让张安回国,不能再让国家的人才流失。

中国每年那么多留学生,真正获得成就的很少,获得成就后愿意回国的更少。这极大的制约了中国在科研方面的进步,因为本国人才一直处于流失的状态。

21世界什么最有价值,人才。而像张安这种在科学界看来百年一遇的人才更是每个国家争夺的高科技财富。国与国之间对于人才的争夺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为什么美国积极宣扬他们的普世观,就是一方面希望影响普通大众,另一方面吸引别国高科技人才对美国的向往和认同。

本来白院长等人想在张安见完霍金后就去酒店拜访,但是凯莉拒绝了他们的要求,一方面是因为当时张安正在心情低落的状态,更重要的是凯莉的任务就是劝说张安尽快加入美国籍,她很干脆地拒绝了白院长的要求。

白院长三人一直等到张安拜访杨振宁博士时才有机会和张安见面,制造了一起意外的巧遇。

张安在和白院长等三人见面后,并未说什么有实际意义的东西,只是约定在第二天进行单独的谈话。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