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石室(1 / 2)
第47章 石室
2018-04-15 作者: 铁树开花
第47章 石室
这嘀嗒声若有若无,却始终不断,众人一时半会都猜不出到底是什么情况。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嘀嗒声确实是水珠滴下来的声音,五个人十只耳朵在听,决计不会听错!
难道我们前方的这一段地道渗水?又或是这条古老地道的尽头被水给淹没了?
我把我的想法提了出来,高教授摇摇头,分析道:“参考我们刚才行进的时间,再根据这地道的倾斜度,此时我们应该已经深入地底,由地表往下渗水的可能性不大;唯一有可能的是,这地道似乎是穿过了某条地下暗河,否则在这么深的地底,是不可能有水珠渗下来。”
地下暗河?
听了高教授的分析,众人都觉得十分有道理。我脑海里第一时间联想到我在云南服役之时,去过不少奇特的地下溶洞。
地下暗河主要出现在石灰岩地区,这些地区往往又是高温多雨的热带及亚热带气候,特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会造就大量的地下溶洞,这种熔岩地貌又称为喀斯特地貌。
明代的徐霞客甚至在他的游记里面,还专门描述了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原因。喀斯特地貌是由地下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碳酸盐岩、硫酸盐岩和卤化盐岩等)进行溶蚀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
简而言之,狭义的喀斯特地貌的重要特征就是该地区的地下溶洞特别多,有些溶洞之间还会互相连通。溶洞之中又包含诸多的地下暗河,规模大小不一,大的可以通行船只,蜿蜒数十公里;小的就如涓涓溪流,也能延伸数里。
暗河河水的流速往往也比较快,像云南六朗洞的地下暗河,最大流速可达20多米每秒,几乎都可以用来进行水力发电。
可我们现在身处的地方,却是河北与内蒙的交界处。此处并非是云贵、广西等具有明显喀斯特地貌的地区,从来也没听说过这里有什么地下溶洞。
古人修的这条地道也从头到脚全是用一种巨大的青石砌成的,顶壁的结合处偶尔也会露出一些自然的暗绿色岩石,细细分辨,都是些坚硬的玄武岩,可见这里的地下岩石并非是可溶性的石灰岩。
既然不是石灰岩,那么这里形成地下溶洞和地下暗河的可能性,也就变的十分渺茫。而前方传来的神秘水滴声,就变的更难以解释!
其实在地理方面,我研究的并不透彻,这地下岩石的分层结构是怎样的,我也只是一知半解,也许这里真的有石灰岩的存在呢?又或许玄武岩的上层就是石灰岩呢?
至于真相到底是什么,看来我们只有继续往下走才能发现了。我把我胡乱推测的情况一说,众人更加迷茫了,高教授也露出了不解的神色。
不过既然断定前方是水滴的声音,那就几乎可以排除掉其他的危险,当下众人补充够了水分,又站起来继续沿着石阶往下走去。
我边走边想:这座布有八卦阵法的鬼树林中心,先是出现了一片黑色的石林,接着石林的中心又出现一块巨大的石碑,而石碑的下方又建有一条深不可测的地道,生活在商周年代的古人们,到底想干什么?
当然,话又说回来,不论古人们到底有什么动机,我还蛮佩服他们能完成这么大的工作量。光是这深邃地道里的砌石工程,就已经能累死人了,要是换作现代,就算有先进的机械设备配合,恐怕也未必能做的这样工整。
堪堪走了数百米,那水滴声也越来越响,这时众人发现本来还有倾斜度的青石台阶,突然变的垂直向下了!
而原本顶壁上的青石砌条也九十度折叠成一面石墙,垂直石墙和垂直台阶之间的距离不过两米,形成了一个四方形的箱体结构。
我心说累了半天,终于走到地道的尽头了。
大家顺着台阶用探灯往箱体的底部看去,发现台阶似乎连接到一个巨大的灰色平台,平台四周黑乎乎的,也看不清到底有什么。那水滴声正是从平台附近的某处传来的。
不过通过水滴的回声,可以判断出来,这下面的空间十分旷达,我估计至少也得有一个标准的足球场大小。
由于看不清台阶下面的情况,陈丽欣翻出一支冷烟火丢了下去,才算亮了一些。盈盈的光线下,平台四周依然一片黝黑。
陈丽欣见状,不禁自言自语道:“难道是涂了什么吸光的材料?”
我笑了笑说:“谁知道呢,反正这地道已经走到了尽头,要想找到出路,只能从这里下去看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