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欢喜识得王天跋(1 / 2)

加入书签

第147章 欢喜识得王天跋

2017-03-01 作者: 信者人言者

第147章 欢喜识得王天跋

车窗外正下淅淅沥沥的细雨,薄薄如轻纱的雨雾,让车窗外的世界显得更加朦朦胧胧的,而随着话唠子李师傅的叙说,王天跋真实的形象,却在叶小帅的心里越来越清晰。

原来这个王天跋也是一个不简单的角色,更是一个命运多舛的人,从小就没有过过什么安生的日子,现在家里就只有一个精神失常的母亲,和一个在读高中的妹妹,一家三口都需要王天跋一个人照顾。王天跋心里一直很内疚,总觉得是自己的原因,给家里带来的诸多不幸,如果不是自己一时冲动打了人,就不会被判刑,就不会让父母亲忧虑成疾。

王天跋的父亲王三一是铁路护道工,长年累月都是在铁路上,很少照顾到家里,王天跋对父亲的记忆很模糊,从小到大似乎只见过父亲三次,一次是父亲生病住院,那年王天跋才五岁,看着躺在病床上的父亲,奶奶和妈妈都催着他叫父,他硬是僵着脖子不叫。第二次见父亲是奶奶去世一周后,父亲才回来,第三次见到的父亲,是被山体滑坡的流石砸得面目全非的遗体。

十五岁多一点的王天跋,初中毕业就下乡插队去了,当时父亲虽然没有回来送他,但给他来了一封长信,字里行间,处处都是满含着父亲的关爱与期望,叮咛和嘱咐,王天跋至今都还保留着,时常会翻出来看看。母亲佘玉莲是从得到通知王天跋要下乡时起,就一边帮王天跋收拾的东西,一边流着泪,对王天跋是左叮咛右嘱咐的,要王天跋注意身体,要学会照顾自己,要与人为善,要团结人,遇事要冷静,莫急躁,要忍得一时气,免得万时忧。可是到时候还是没有忍住,所以王天跋不能原谅自己。

“其实,那个民兵连长该打。”李师傅看着汽车的前方,如自语一般地对叶小帅说,“不仅王天跋要打他,我们知情点的人,都在想着法子想治治他的,不了被王天跋抢了先。”李师傅名叫李爱华,看着很老相,实际年龄也才三十二岁,比王天跋大九岁,是和王天跋同在一个生产队落户的知青,是六十年代末下乡的,早王天跋下乡七八年,是王天跋实实在在的老大哥。

叶小帅看着李爱华问道:“李师傅,听你这么一说,你应该是王天跋的大哥才对,可是你怎么还叫他王大哥啊?这里面是不是有什么故事啊?”叶小帅实在忍不住地说出心中的疑问。

李爱华呵呵一笑,看了叶小帅一眼,说道:“不说你听着奇怪,一开始我自己都是觉得怪怪的,但后来叫着叫着就习惯成自然了。我们知青点的人都叫他王大哥,最初是我们给他起的绰号,也可以说算是爱称吧,因为他爱操心,对知青点的每个人都很照顾,就像个老大哥一样。”李爱华的思绪又飘回了知青点,叶小帅又成了一个忠实的听众。

王天跋他们插队的地方叫峡沟大队,听地名就知道是一个相对闭塞的所在,整个大队就在一条狭长的沟壑里,两边是巍峨的大山,中间是一条几乎干涸的河道,河道两边相距不到三公里的山脚下,就是居住着一百多户人家,共四个生产队,分别为沟头生产队,沟底生产队,龙沟生产队,九井生产队。王天跋、李爱华,还有现在市汽车运输公司做调度员的张强、汽车五队队长王新华和团支部书记的章含蕴,都是九井生产队的插队知青。

最早到九井生产队的是李爱华,其后就是王新华、张强、章含蕴,王天跋是最后一个到达峡沟大队的,也是为到峡沟大队插队的知青,画上休止符的最后一个知青。因为王天跋最小,在知青点里,李爱华这些哥哥姐姐们,就喜欢指使王天跋做这做那,比如倒杯茶,递个手巾什么的,或者到大队部也就是大队长家里去拿个信,或者到公社里的供销社去买东西、给城里家中寄信,都是王天跋的事,久而久之,王天跋就成了知青点的大管家。

“天跋,油没有了。”这是王新华的声音。

“天跋,盐没有了。”这是章含蕴在叫。

“天跋,天跋,快过来,快过来,我的衣服划破了,帮我补一下。”这是张强急火火的吼。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