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逃荒(1 / 2)
“当时警方有没有进行尸检?”
陈旭觉得这个问题问得奇怪。“没有……既然医生已确认死亡原因为意外,又没有人提出怀疑,所以我们没有要求进行尸体解剖。然道你们怀疑是他杀?”
“哦,我们只是希望尽可能多地了解一些细节。请继续介绍吧。”洪建阳解释道。
“就剩下严文清的情况了。其实这方面也没多少可说的,我到任后他已经到农村插队去了,只在他回家探亲时见过几面。他是严家唯一的后人,长得人高马大,一表人材,跟他的母亲以及外公、外婆一点儿也不相像,哦,我指的是身高方面,据说象他父亲。”
“他是六九年一月去农村插队的,他是独子,按理说根据当时的政策,他可以不必去农村插队,但是据说他没有跟家人商量便向学校报了名,直到临走的前一天才告诉家人,这让他母亲非常伤心。街道居委会却乐坏了,频频拿他做榜样动员别家的孩子去农村插队。”陈旭翻了翻户籍本,“他是七二年三月招工到清川市化工厂的。这些情况你们可能都知道了。哎呦,都快一点钟了!怎么样,中饭就在我们的食堂解决吧?”
“不好意思,给你添麻烦了。”王熙荣客气道。
“嗨,一家人嘛,客气什么。咱们走!”
修文路街道居委会原先是一座庙,特殊时期期间红卫兵“破四旧……”,把里面的泥胎菩萨给砸碎了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后来居委会就搬了进去,从此在那里安营扎寨。
才下午两点多一点,那里便人来人往,喧声不断。
有线广播在播放样板戏《红灯记》,一群人跟着摇头晃脑依依呀呀地哼唱。
一对中年夫妇坐在一张桌子旁,誓不两立地相互高声对骂,坐在他们对面的一位胖乎乎的大妈在苦口婆心地劝说,并且时不时地在手边的一本红宝书《**语录》中翻翻找找,寻找有针对性的语录来启发他们的思想觉悟。
角落里,七八位老人围着一张大圆桌坐成一圈,其中一位瘦巴巴的老先生,戴着酒瓶底一样厚厚的眼镜,膝盖上摆着一摞报纸,像个私塾先生,正在慢条斯理地给那些人讲解着什么。老人们扯着嗓门七嘴八舌、不着边际地提问题,一会儿问说什么是卫星,一会又问为什么要在天上做试验?还有人打岔说,邓老说要整顿铁路,怎么又讲到养猪的事情上去了?是不是猪没东西吃,饿的在铁路上到处乱跑,影响了铁路的运行……酒瓶底老先生不疾不徐地解文释义,老人们也不知听进去没有,来来回回重复着先前的问题,直到被人打岔后给忘了,又提出了新的问题。酒瓶底老先生也不管他们听没听进去,自顾自地在那里解释着,陶醉于自己的博学和绝对权威。
“大妈、大叔们,你们忙什么呢?”陈旭高声招呼道。
“哎哟,小陈啊!什么风把你给吹来了?最近忙吗?”正在给那对闹纠纷的夫妇做思想工作的大妈热情地迎了上来,见到王熙荣等人,立刻满面堆笑招呼道,“哎哟,有客人啊!快请坐,快请坐!”
大妈冲着坐在桌旁的一位年纪比她轻、一只眼有毛病的中年男人挥了挥手,“老林啊,去把那个广播关掉,让他们到别处去听戏去。叫老肖带着那几位老人到另一间屋子去学习,这里我们要谈事情。”老肖想必就是那个酒瓶底。
她突然想起身边的那两个人,连忙转身面对那对相互横眉怒目的夫妇说,“你们两个回去吧,不要再闹了。夫妻间就像锅和勺子一样,难免磕磕碰碰的,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吵架。这些都很正常,都不是什么阶级斗争,关键是要相互体谅,互相谦让。三天两头打打闹闹,象什么样子?还怎么给孩子树立榜样?别再提什么离婚了,不为自己想想,起码也要为孩子着想啊!回去好好学习,提高思想认识吧。”说着连推带拉的硬是把他们给哄走了。
庙堂总算安静了下来,大家围着一张八仙桌坐下。
原先坐在几张桌子旁的四位居委会的工作人员跟老林一块儿拿来一只盖着毛巾的篮子、两支热水瓶和一把大茶壶,一一摆到了桌上。掀开毛巾一看,原来篮子里放着十几只碗。老林细心地烫了碗,又用大茶壶给每只碗斟上半碗茶水,其他几个人把茶水一一端到众人面前。王熙荣对着大碗茶露出了舒心的笑容。
“来,我给你们介绍一下。”陈旭指着先前招呼他们的那位大妈说,“这位大妈名叫刘香梅,是修文路居委会主任。这位男同志名叫林建民,是居委会的工作人员。其他几位也是居委会的工作人员,我就不一一介绍了。”
他接着转身面对刘大妈。“他们是清川市公安局的民警,来向你们了解你们辖区内的一位居民的情况。”
“你们想了解哪个人?”刘大妈问道。
“严文清。”王熙荣说道。
“严文清?哦,就是严家的那个孩子阿清啊。我听说他已经招工进工厂了,好像是在那个……对了,就是你们那个清川市嘛!”刘大妈困惑地瞪着王熙荣,似乎不明白他们干嘛舍近求远搞调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