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纷纷出手(2 / 2)

加入书签

皇帝钦佩之余,也深以为然,于是一天之内,第三次下诏赏赐温相爷,什么金银财宝、古玩书画、绫罗绸缎,一车一车地从宫里搬到温府里,更是加封他为太子太傅,一时显赫之至,恩宠无人能及。

第二桩事儿其实更大,诚王府里的一名小吏越级上疏,告诚王私制龙袍,意图谋反。不过皇帝大人很快便查明,该名小吏因为挨了诚王几句斥责,心怀不满,虚词诬陷。

这还了得?小小庶民,竟敢诬陷皇亲国戚,皇上当即下旨,将其拉到菜市口腰斩,若再有诬告,一律照此办理。

此外,皇帝大人还亲自到诚王府探视压惊,一起饮酒作乐,以示叔侄友爱,素无嫌隙。

第三桩是皇上终于下旨,御去了赵将军十几年担任的西北军统帅一职,另封他为鲁国公,加封为太子太保,位列三公之一,亦是煊赫一时。其原职位由麾下右将军朱维接替,任谁都知道,这朱维可是东平侯的外舅。

京城百姓们私下都在慨叹,觉得赵家又升官发财了,看来生儿子不如生个漂亮女儿,若是能当上皇后,一样鸡犬升天。

不过他们看不懂的是,明明加官进爵的是赵家,却有大量的京官去东平侯府递贴子送礼物。

第四桩事与前三桩相比,但却显得不那么正经,纯属花边新闻,但更为市井小民喜闻乐见,津津乐道,因此反而传扬的最广,最邪乎。

话说的是京城最著名的几个纨绔弟子,某一日,纵马游玩至京西伯府家庙附近的枫树林游玩,逛着逛着,忽然见到一个十三四岁的少女从庵里出来,匆匆登上一辆普通的青幔马车,虽是惊鸿一瞥,但她体态风流、眉目如画,却深深地烙在几个纨绔的心里,令他们神魂颠倒。

于是这几位美少年便骑上马,一路追着这辆马车,竟然一直追到了京西伯府,跟门房打听,才知道是伯府的六姑娘。

更有厉害的,其中一个纨绔子弟回到家里,便因这六姑娘之美而得了相思病,整天喝得醉醺醺的,念叨着“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国与倾城?佳人难再得。”还有一个已婚的呢,则整天在家里念叨着:“恨不相逢未娶时”......

茶馆的说书人根据这桩事,编了一段脍炙人口的杂记,叫做《枫林遇仙记》,把一段儿女温柔情怀演绎成人仙殊途生死恋,说得如歌如泣,听者无不涕泗纵横。

于是,伯府甄六姑娘天人之貌的美名也随之传扬开来,甚至还传到皇上耳朵里,他在操心温相爷遇刺和诚王私制龙袍这两桩烦心事儿之余,总算得到了一些放松;不过,他想了又想,总觉得好象听谁提起过甄六姑娘,也是说她容貌之美,惊如天人。

至于见到甄六姑娘的那几个纨绔弟子究竟是谁,却没人说得清楚,有人说是杜尚书的儿子,也有人说是东平侯府的魏铭秀,也有人说是镇国公府上的韩顺美,甚至还有人口口声声说是扈国公府的薛晓白,说的有鼻子有眼……

六姑娘的这桩美事儿传到大夫人的耳朵里,已经是九月二十一的早上了。

当时她正和二姑娘一起用早膳,巧珍在一旁侍候,一边布菜,一边把从外头听来的传闻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大夫人停下筷子想了想,问二姑娘:“这阵子六丫头有去伯府的家庙吗?”

二姑娘不假思索地说:“娘,你糊涂了,她去伯府的家庙得先经过你同意,你同意过吗?”

大夫人也是一脑袋的雾水,摇摇头纳闷地说:“那她几时去的家庙呀?”

“我只记得八月中旬祖母准她去过一回。”二姑娘撇撇嘴,心说这小六难道也向小七学习,开始作妖了?

八月中旬那趟是老祖宗嘉赏六姑娘绣了西王母祥云图,大夫人心里一直清楚,此后确实也没有听六姑娘提过要去伯府的家庙看琳姨娘。

她最奇怪的,府里内外院的门房可都是自己人,备马车也要自己批准,从大门口光明正大地出去绝无可能,除非是偷偷从后门溜出去的;嘿嘿,她敢溜出去撞风流艳事,那可是自己找不自在了。

想到这里,大夫人冲巧珍招招手说:“你去问问守后门的那两个婆子,这段时间有没有放六丫头出去过?”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