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中药基本知识(1 / 2)
■学习目标
1.了解中药的采收、贮藏与炮制。
2.理解中药的性能。
3.掌握中药配伍禁忌、煎服法、常用中药的功效与应用。
中药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凡是以中医传统理论为指导,进行采收、加工、炮制、制剂,以利于临床应用的药物称为中药。中药来源于天然药及其加工品,主要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等。由于中药以植物药居多,故自古以来人们习惯把中药称为“本草”。
历代医药学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大胆探索,不懈努力,积累了丰富的用药经验与方法,并逐步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中药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千年来,中药作为防病治病的主要武器,在保障我国人民健康和民族繁衍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一、中药采收和贮藏
中药的采收和贮藏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药物的质量与疗效,因此,必须严格掌握采收原则和科学的贮藏方法。
(一)采收
中药的采收时节与方法对保证药物质量关系密切。一般而言,药材的采收应该在有效成分含量最高的时候进行。植物药的采收,根据用药部位不同,可归纳为:叶、全草或全株在植物生长最旺盛时期采收;花在含苞待放时采收;花粉在花盛开时采收;果实及种子大都在成熟时采摘;根及根茎一般在初春或秋末采收;皮类通常在春夏之间采剥。动物药应在生长、活动季节捕捉采集。矿物类药,全年皆可采挖,只需注意方法,择优采用。
(二)贮藏
药物的贮藏主要是为了避免霉烂、虫蛀、变色等变质现象。——般造成药物变质的因素是潮湿、温度、光照和氧化,为了确保疗效,必须消除上述因素的影响,通常采用干燥、低光、避光、密闭保存及化学药物熏杀等方法处理贮存。一般药物与剧毒药物必须分别贮存。对剧毒药物,宜写明“剧毒药”标签并由专人保管,以免发生中毒事故。
二、中药的炮制
“炮制”又称“炮炙”,是药物在应用或制成各种剂型以前所进行的特殊加工过程。
(一)炮制目的
1.除去杂质和非药用部分,使药物纯净、用量准确。
2.减低毒性,保证用药安全。如乌头、半夏生用有毒,炮制后可消除或降低毒性。
3.改变药物性能,增强疗效。如地黄生用性寒凉而泻火、凉血,酒蒸成熟地黄则性微温而补血;延胡索醋制后止痛作用增强等。
4.矫臭矫味,便于服用。有的生用具有腥臭难闻怪味,如醋炒五灵脂及麸炒白僵蚕,可避免因服药引起的恶心、呕吐而利于服用。
(二)炮制方法
1.修制法 主要包括纯净、粉碎、切制三种方法,为进一步加工、储存、调剂、制剂做准备。
2.水制法 用水或其他液体辅料处理药材的方法称为水制法。主要目的是使药物清洁、软化、减低毒性,祛除腥臭。常用方法有淋、洗、泡、漂、浸、润、飞等。
3.火制法 用火对药物进行加热处理的一种方法称火制法。常用方法有炒、炙、烫、煅、煨、烘、焙等。
4.水火共制法 水火共制是既用水又用火加工的方法。常用方法有煮、蒸、淬等。
5.其他制法 主要有制霜、发芽、发酵、药拌等。
三、中药的性能
中药的性能是指药物与疗效有关的性质和功能,就是药物的药性理论。它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及有毒、无毒等。
1.四气 四气又称四性,即药物寒、热、温、凉四种性质。其中凉次于寒,温次于热。药性的寒、热、温、凉是由药物作用于人体所产生的不同疗效而总结出来的,它是与疾病的性质相对而言的。一般来讲,凡能治疗温热性疾病的药物,多属凉性或寒性;凡能治疗寒凉性疾病的药物,多属温性或热性。此外,还有一些寒、热之性不甚明显的药物称平性药。
2.五味 五味是指药物酸、苦、甘、辛、咸五种滋味。此外,尚有淡味和涩味,通常淡附于甘、涩附于酸,故仍称五味。药物的作用与五味有一定的关系,不同的味有着不同的作用。
(1)辛味“能散、能行”,即具有发散、行气、活血作用。如解表药、理气药、活血药,大多具有辛味,故辛味药多用于治疗表证、气滞及血瘀等病证。
(2)甘味“能补、能和、能缓”,即具有补益、调和、缓急的作用。补益药、调和药及止痛药多具有甘味,故甘味药多用于虚证、脏腑不和及拘挛疼痛等病证。
(3)酸味“能收、能涩”,即具有收敛、固涩作用。如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涩精缩尿、固崩止带的药物多具有酸味,故酸味药大多用于治疗体虚多汗、肺虚久咳、久泄滑脱、遗精遗尿、崩漏带下等病证。
(4)苦味“能泄、能燥”,即具有通泄、燥湿等作用。如清热燥湿药大多具有苦味,故能泄热燥湿,常用于实热火证及湿热等病证。
(5)咸味“能下、能软”,即具有润下通便、软坚散结等作用。如泻下药、软坚药大多具有咸味,故咸味药常用于治疗大便秘结、瘰疬、瘿瘤等病证。
此外,还有“淡”味药,该类药物无明显味道。“淡”则“能渗、能利”,即具有渗湿、利尿的作用,常用于水肿、小便不利等病证。“涩”与“酸”味药作用相似,大多具有收敛固涩作用,常用于虚汗、久泄、遗精、出血等病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