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经络肢体病证(1 / 2)
一、头痛
头痛是临床常见的自觉症状之一,可单独出现,亦可出现于多种急慢性疾病之中。www.Pinwenba.com此处讨论的头痛是内科范围内,由于外感六淫邪气、痰浊、瘀血阻滞头部经脉,或精血亏损,脑失所养引起以头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
外感头痛多因起居不慎,坐卧当风,感受风寒热之邪。寒为阴邪,易伤阳气,清阳受阻,寒凝血滞,经脉不利而头痛。风热上扰者,壅滞不畅而头痛,若夹湿邪者,湿蒙清窍而头痛。内伤头痛多与肝、脾、肾三脏有关。因于肝者,情志不遂,肝失条达,郁而化火,上扰清窍,或因肾阴亏虚,水不涵木,肝阳上亢而致头痛。因于肾者,藏精不足,脑髓空虚,或肾阳衰微,清阳不展而头痛。或因脾虚失运,痰湿内生,上扰清阳而致头痛;或脾虚化源不足,气血乏力,不能上奉清窍而致头痛。此外,跌打损伤,久病入络,络脉瘀阻,亦可发生头痛。
现代医学中的感染发热性头痛、高血压性头痛、偏头痛、血管性头痛、紧张性头痛等,可参考本病证辨证论治。
(一)外感头痛
1.风寒头痛
临床表现:头痛时作,痛连项背,恶风畏寒,遇风尤剧,口不渴。苔薄白,脉浮紧。
治疗原则:疏散风寒止痛
方药:以川芎茶调散(川芎、荆芥、薄荷、羌活、细辛、白芷、甘草、防风)加减。
2.风热头痛
临床表现:头痛而胀,甚则头胀如裂,发热或恶风,面红耳赤,口渴喜饮,大便不畅,或便秘,溲赤。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疗原则:疏风清热和络。
方药:以芎芷石膏汤(川芎、白芷、石膏、菊花、藁木、羌活)加减。
3.风湿头痛
临床表现:头痛如裹,肢体困重,胸闷纳呆,大便溏薄,苔白腻,脉濡。
治疗原则:祛风胜湿通窍。
方药:羌活胜湿汤(羌活、独活、川芎、蔓荆子、甘草、防风、藁本)加减。
(二)内伤头痛
1.肝阳头痛
临床表现:头昏胀痛,两侧为重,心烦易怒,夜寐不宁,口苦面红,或兼胁痛。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疗原则:平肝潜阳息风。
方药:天麻钩藤饮(天麻、钩藤、石决明、川牛膝、桑寄生、杜仲、栀子、黄芩、益母草、朱茯神、夜交藤)加减。
2.血虚头痛
临床表现:头痛而晕,心悸失眠,面色少华,神疲乏力,遇劳加重。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疗原则:养血滋阴,和络止痛。
方药:加味四物汤(白芍、当归、地黄、川芎、蔓荆子、菊花、黄芩、甘草)加减。
3.痰浊头痛
临床表现:头痛昏蒙,胸脘满闷,纳呆呕恶,舌苔白腻,脉滑或弦滑。
治疗原则:健脾燥湿,化痰降逆。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半夏、白术、天麻、橘红、茯苓、甘草、生姜、大枣)加减。
4.肾精亏虚
临床表现:头痛且空,眩晕耳鸣,腰膝酸软,神疲乏力,滑精带下。舌红少苔,脉细无力。
治疗原则:养阴补肾,填精生髓。
方药:大补元煎(人参、山药、熟地黄、杜仲、枸杞子、当归、山萸肉、甘草)加减。
5.瘀血头痛
临床表现:头痛经久不愈,痛处固定不移,痛如锥刺,或有头部外伤史。舌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苔薄白,脉细或细涩。
治疗原则:活血化瘀,通窍止痛。
方药:通窍活血汤(赤芍、川芎、桃仁、红花、麝香、老葱、鲜姜、大枣、酒)加减。
6.气虚头痛
临床表现:头痛隐隐,时发时止,遇劳加重;头晕,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自汗,面色苍白。舌淡红或淡胖,边有齿印,苔薄白。脉细弱或脉大无力。
治疗原则:益气升清。
方药:顺气和中汤(黄芪、人参、甘草、白术、陈皮、当归、白芍、升麻、柴胡、细辛、蔓荆子)。
二、痹证
痹证是指肢体经络为风寒湿热之邪所闭塞,导致气血不通,经络痹阻,引起肌肉、关节、筋骨发生疼痛、酸楚、麻木重着、灼热、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
正气不足,卫外不固,是痹证发生的内因;外感风、寒、湿、热之邪,是发病的外因。风寒湿邪乘机体正气虚弱,卫阳不足,腠理疏松之时,侵袭肌肤、经络、关节,使气血凝滞、脉络痹阻而发生风寒湿痹。又由于风寒湿各邪侵犯人体常有轻重之不同,因此症候表现亦不尽相同。风性善行数变,若风气偏胜,其痛多游走不定,此称其为“行痹”;寒性凝滞,若寒邪偏胜,则其痛多较剧而痛处不移,此称其为“痛痹”;湿行重浊,若湿邪偏胜,其证多表现为沉重而痛、麻木不仁,此称其为“着痹”。素体阳盛或阴虚内热,感受风寒湿外邪,郁久化热;或脾湿内蕴,复感湿热外邪,热邪与人体气血相搏而致使关节红肿疼痛、发热,此种痹证称“热痹”。
现代医学中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性关节炎、风湿性肌炎、痛风等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一)风寒湿痹
1.行痹
临床表现: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屈伸不利,可涉及肢体多个关节,疼痛呈游走性,初起可见有恶风、发热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缓。
治疗原则: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方药:防风汤(防风、当归、赤茯苓、杏仁、黄芩、秦艽、葛根、麻黄、肉桂、生姜、甘草、大枣)加减。
2.痛痹
临床表现:肢体关节疼痛,痛势较剧,部位固定,遇寒则痛甚,得热则痛缓,关节屈伸不利,局部皮肤或有寒冷感。舌质淡,舌苔薄白,脉弦紧。
治疗原则:散寒通络,祛风除湿。
方药:乌头汤(川乌、麻黄、芍药、黄芪、甘草)加减。
3.着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