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二章 暗手(1 / 2)

加入书签

不管吴可心中如何作响,此时事已至此只能捏着鼻子自认倒霉。

跟手下信服木料和将领们商讨了一阵,讨论不出什么结果来也就算了。

所谓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两广总督虽然比不得两江总督重要,但在吴可看来其实能够发挥的余地更大。

怎么说两江作为满清的财赋重地,食盐还有丝绸生产重地,是朝廷各方势力关注的重点地域。

就像前世所看电视剧《康熙王朝》和《雍正王朝》里所描述那般,两江地区在皇帝心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朝中各大势力更是纷纷插手其间想要分一杯羹。

要不是有太平军的突然崛起,两江之地战火连绵打得不可开交,朝堂上各方势力手上基本没有在武事方面特别突出的角色,不然两江总督的宝座也轮不到吴可这样的新崛起势力首领。

万幸跑路皇帝咸丰身子不好子嗣不丰,唯一存活下来的儿子眼下才五岁出头,不用担心成年皇子因为储位之争大肆招揽扩充势力,而两江这个财税重地也跟着躲一劫。真要出现了康熙年间的九龙夺嫡,吴可可没把握能够置身事外不受干扰。

正因为两江地区太过重要和敏感,吴可坐上总督之位后做出了不少改变,但总的来说免不了束手束脚。

除了与太平军的战斗指挥和策划,吴可能够随心所欲的掌控之外,其余民生和最重要的涉外事务,他想要施展心中想法和包袱可不那么简单。

就连实行‘以工代赈’这样的,几乎与江苏原由格局没有多少联系的利民政策,都需要派遣总督卫队和乡勇队嫡派心腹作为监察巡狩,时不时还得使出雷霆手段震慑宵小,斩断某些人伸得过长的贪婪之手。

矛盾最激烈的那两个来月,各处的监督人员几乎与地方势力五天一小打十天一大打,总之几乎没有消停时间。要不是吴可发狠严厉警告那些地方的官员,还不知道会闹腾出什么大乱子来。

真不要怀疑地方上的势力有没有这胆子,就是放在前世他混灰道之时,地方上每每修建商品用房,不管房产商本身实力多强,都得老老实实给地头蛇上交‘平安费’,不然以后有得工地闹腾的,就算有警察时时守护都不顶用,能够动手脚的地方实在太多了。

还有调高烟土税收以及与租界列强的谈判周旋,每一步吴可都走得小心翼翼生怕出现什么意外,最后导致推行的政策利民不成反害民。

他心中想法何止这么一点?

只不过顾忌某些想法实施后,牵动的地方利益实在不小,这才一直没有下狠手实行,没办法关注两江的目光和势力实在太多,有些东西真不是拍拍脑袋就能实行下去的,要考虑的方方面面情况实在太多。

就像当初他为了两江财政动了盐政,差点就没惹了大,麻烦上身,要不是当时吴可几乎一天一封的求援折子送到京师,只怕跑路皇帝咸丰说什么也不会轻易松口,给了吴可插手两江盐务的机会。

可就算如此,吴可果真从盐务上弄到好几百万两银子,却也将盐务上的关节得罪了个透,要不他之后怎么没事绝不会轻易涉及此事?

扬州盐商虽经战火损失惨重,但一代代世袭积累起来的实力也不是开玩笑的。要不是眼下战乱频繁,吴可又手握雄兵数十万,放在太平年景就算他身居两江总督高位,也真不一定能干得过这帮背。景通天的徽商势力。

总之,就任两江总督两年多时间以来,吴可有风光无限之时也有烦恼头大之际,日子过得真的不要太精彩。

而两广情况则与两江完全不同,自从列强用坚船利炮强行打开满清过门以来,发展得最快的地区当属沿海的两广和位处出海口的上海两地。

当然,经济发展上去归发展上去,朝廷自然乐得从两广获得大笔税收,但要说朝廷滚滚诸公对两广有多重视,那却是在说玩笑话了。

眼下满清最大的问题,就是太平军和涉外事务两桩。太平军可以慢慢的耗,反正经过近十年折腾,有眼光的朝臣都看得出来,太平军颓势已显覆灭只是时间问题而已,就看朝廷什么时候下狠心发力了。

而涉外事务绝对是个敏感区域,上到跑路皇帝咸丰下到地方县令没谁愿意轻易沾身的,搞不好便宜没占到还会惹来一身骚。

所以,洋人格外多的两广地区,在大清官场绝对是个不讨喜的所在。按照官场主流说法就是,大家都喜欢两广的新奇事务和银子,却不愿意坐那的地方官员,实在太过危险了一点,稍有不慎便有丢官罢职为风险。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