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七章 李鸿章(2 / 2)

加入书签

这样的彪悍着实让李鸿章震惊不已,难怪跟上海那帮洋人交流时,每每提到眼前这位时那帮洋人的神色极不自然,原来是被这位给折腾怕了啊。

不是眼前这位起家之时的表现,就说他在河南任总兵时的威风,数十万捻匪被压制得死死的不敢动弹,单这一点便叫李鸿章钦佩不已。

捻匪有多难缠,别人不清楚作为土生土长的淮北人,李鸿章却是十分清楚的,只能用剿之不尽灭之不光来形容,谁遇到都得头疼比对付太平军也好不到暗去。

更不用说吴可移师淮北,短短半年之内便强力弹压淮北沸腾的匪患,给动荡许久的淮北大地带去难得的安宁和稳定,这本事李鸿章只能道一声‘服’字。

之后淮北被经营得好似铁桶一般,许多他看上的淮系干将全都投身于乡勇队序列,给他组建淮军造成了不少麻烦,士兵不缺就缺精干武将。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李家虽然是庐州旺族,可是乱世之中家族势力虽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统兵带兵之能,在这上头别看李鸿章进士出身在战场上的表现却差强人意。

他早年曾与吕贤基一起办过团练,但治军不成,逃名远播。后投奔在江西的曾国藩,做幕僚四年,遭到湖南籍将领的排挤,决心建军立业。

就这水准,要想那帮在乡勇队基本上以及混出名堂,前程一片光明的淮系武官们放弃大好前程,跟着李供章重起炉灶却是千难万难。

和历史上不一样,李鸿章组建淮军时那一干淮系将领基本还都是地方团练,根本就看不到出头的日子,这时李鸿章借着湘军的虎皮,加上又是本乡本土的熟识之人,跟着在战场上搏个前程也不算什么,现在有了吴可和乡勇队出现,并且还好死不死坐镇淮北……

而且相比于乡勇队的近代化军制,淮军的军制和阻止也差强人意,没比较的话也就罢了,一旦有了比较那真叫一个惨不忍睹。

淮军营制出自湘军,每营五百人,用抬枪、小枪一百二十余杆。后来在上海洋人的帮助下各营于营、哨官外别延西洋军官充任“教习”,训练洋操,并改抬枪、小枪等队为洋枪队;其劈山炮队亦改为开花炮队。

因使用新式兵器需人较多,故每营人数连长夫在内增至七八百人不等。后来又参照德国营制,建立克虏伯炮队。因此,在中国近代兵制史上,由湘军创立的勇营制度,到淮军则发展为参用西法的制度。

淮军虽承袭湘军制度,但训练用洋操,兵器是洋器,并聘有西洋军官为教习,这和当年湘军用土法土器与由书生自任教练者迥然有别,成为中**队近代化的开端。

但淮军并未改变勇营旧制,因而体制本身存在种种矛盾和弊端,例如,营以上指挥困难,统领与统领之间各不相下。淮军延聘西洋军官仅用于平时教练,战时调度仍由将弁。淮军的统领、营官、哨官都未习西法,作战时由他们妄行调度,军队平日所学全归无用。

总之眼下的淮军就是个不中不西的四不象,与军制成熟战力强悍的乡勇队根本没法比,当然并不清楚乡勇队具体内情的李鸿章,也不清楚乡勇队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只以为跟湘军一样只不过装备洋枪洋炮更普遍而已。

不过乡勇队的表现要比湘军彪悍得多,湘军除了刚出湖南时气势如虹,差点一举把太平军给灭掉之外,其余时间都是跟太平军缠斗,依仗朝廷支持底蕴雄厚慢慢将太平军耗死,要是有什么重大战果真找不出几个。

当初李续宾倒是疯狂了一阵,可惜好景不长立刻就被太平军在三河镇给灭了,其余时间就是跟太平军打消耗战。

可眼前这位就不同了,初任两江总督之时,便发起轰轰烈烈的金陵围攻战,在太平天国实力还处于鼎盛时期便压得金陵城的太平军抬不起头,要不是江南大营主帅和春拖后腿说不定一举就灭了太平军。

之后太平军在两江连连吃憋,别两江清军压制得喘不过气来,要不是京畿危机眼前这位带着精锐人马驰援京师,让太平军有了喘息之机并二破江南大营的话,还不知道现在是个什么情况呢。

后来眼前这位莫名其妙被调到两广,只花费区区大半年时间,又一举将盘踞广西多年的大成国给灭了,这样的和会战功想不让人钦佩都不可能。

当然钦佩归钦佩,作为依附湘军生存的淮军首领,李鸿章还是明白自己的立场的,乡勇队此时早已与湘军关系交恶,见了面点个头就行没必要太过热情。

吴可跟李鸿章说了些没营养的客套话,又左宗棠和桂良在一旁活跃气氛,衙门正堂的氛围还算不错。等到恭亲王到来大家又是好一番热闹,吴可这才知道今天是几位洋务派大佬的聚会之日。

本想找个借口溜号,恭亲王和左宗棠又怎会放他离开,热情邀请他一起参与讨论并提出宝贵意见,李鸿章虽然立场不同却也没有提出反对意见,显然也认可吴可的能力。

盛情难却之下也只得无奈跟着进了衙门后堂花厅,参与了洋务派几位大佬组织的一次重要商讨会议……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