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四十一章 合作(2 / 2)
郑朗冲她摇头笑了笑,对正在思考的司马光又说道:“君实,我五十出头,你也近五十,岁月无情,你我黄金时光不多,就算是身体健康,也不过二十年的政治寿命。过了七十,纵然身体平安,也没有现在这等jīng力。你的经术之才,介甫的经营之道,再加我,难道不想携手,共创一个美好的未来吗?国家在经历重要的脱变,上去了,国家会再度强大起来,下去了,以后又上哪儿找你我介甫这样的人才?”
倒不是傲慢之语。
就算有一个穿越者前来,未必有硬盘,未必有郑朗的好耐心与苦功夫,以及小宅的心态。况且象司马光与王安石,在历史长河里也找不出来多少。又道:“让我们替国家,替陛下开创一个历史吧。”
“喏。”司马光正sè道。
不管什么想法,他也想国家变得更好。
郑朗又道:“来,我们再说一说南效祭天礼……”
几天后,王安石与司马光联手上了一篇札子,讲南郊祭天礼。
南效祭天礼创自秦始皇,皇帝必须亲自参加的大祭礼,不过秦朝短祚,没能很好执行,汉武帝捡了过去,说是三年一祭,也未能很好地执行,到了东汉,再次荒废。三国南北朝更不用说了,唐朝直到唐玄宗这才恢复过来。宋朝宋太祖时只执行了四次,宋太宗执行了五次。宋真宗五次南郊,一次东郊。宋仁宗时九次南郊,实际是十五次。
中间有区别,狭义的南郊祭天大礼仅指冬至南郊大礼,广义的包括冬至圜丘南郊大礼、季秋吉辛rì明堂大礼、正月圜丘祈谷大礼三大类,若包括后两者,宋真宗基本执行了三年一次大礼,宋仁宗则是不止。
两人进谏非是阻止频繁的南郊祭天大礼,阻止的乃是大礼之外的东西。
祭天大礼,并南郊拜明堂,还有就是抚民,何谓抚民,宽赋役,大赦,赏赐,慰贫苦。一祭上苍祖宗,二抚民以表心诚爱民。可这个抚民越来越变了味道。第一个就是大赦,因为南郊祭成了规矩与制度,往往一些穷恶极恶之徒,犯了事后逃匿,等到南郊祭来临投案自首,前面还没有判决,后面大赦下来就赦免了,因此这少数人越来越危害乡里。第一谏就是谏改大赦为小赦,轻罪者赦免,一些屡犯与一些大罪者不得赦,以免破坏国家治安,使官吏奔波疲命。
第二个就是慰贫苦,但钱帛到了官吏手中,层层克扣。天知道慰了多少贫苦,当然,二人也没有提议将这些钱帛交给慈善会主持,毕竟有瓜田李下之嫌。民间的还是民间的,朝廷不去干涉它。慰贫苦是必须的,不用临时抱佛脚,即便上天有灵,也未必领这个情份。于其临时抱佛脚。不如平时多执行一些善政。
宽赋役也是如此。
第三就是赏赐,这是重中之重,包括对兵士的赏赐,荫补,赏赐官员官爵等等。
原本是仁民之举,然而花费越来越大。宋太宗时一次郊丘,仅赏缗钱五百余万,真宗时增加到七百余万,到仁宗时仅是一次明堂礼就花费一千两百余万,这个一千两百余万还不包括额外的钱帛柴炭米粮赏赐,与加官进爵的。实际一次郊祭带来的无形浪费能达到两千多万缗。
它已经不是仁政,而是劳民伤财的庆典了。
其次,三年一次南郊祭,二人不敢说改成五年。可是朝廷制度已经规订,在冗官未解决之前,五年一次荫补,这个冲突怎么解决?
二人博学多才,引据论典,但如何减少这个浪费,使它成为真正的仁政,因为牵连太多,只提出来。未提出解决方案。想成为仁政简单。减少赏赐,往哪里减?减兵士的。兵士十有仈jiǔ会哗变,减官员的,马上就会成为众矢之的。
但已经足矣。
这篇札子出来,就会有人反思。
郑朗只对司马光说了一句话,你与介甫商议商议。
听着王安石宣读札子,看了一眼王安石,又看了一眼司马光,赞许地额首示意。
能合作,让郑朗十分高兴。
司马光只是苦笑,希望这一年时间早点过去吧。到明年这时,改革水落石出了,老师收手,恢复以前的微调,减少全国的sāo动。
王安石读完,赵顼问:“王卿,可有解决之道。”
王安石不答,而是看了看大殿的群臣以及殿外拱卫jǐng备的兵士。
赵顼也不说话了。
有解决之道,不在王安石嘴中,而是在自己心中。赏赐有多少,终是自己一句话的,但不能说出来。
等王安石说完,钱述说道:“陛下,臣有一本,诸官补缺。”
“奏来。”
也就是下去随司马光清查隐田的职官补缺。解决冗官之道最快的办法就是裁官,但一裁官动荡必多,最后郑朗做了谦让。可在选官方面就十分严格了,空缺出来,必须有职官荫补,荫补时必须有知州以上官员保荐,因为恢复了真宗时代的连坐法,若保荐的职官任差后有贪法等私罪行为,保荐官也必处罚,因此保荐时保荐官员不得不慎重地考察保荐人的品行。未必能百分之百管用,可会起到一些作用。
保荐人名单到了中书后,再进行甄别,放于一些官员身边担任小吏进一步的勘磨,然后保荐官根据保荐人在吏职上勘磨的表现,进行第二次判断保荐,这个就是治平改制中的二次保荐制度。
源头上增加官员任命的难度,减少官员数量。现在仍然不起作用,那么多官员铨选下来,除了少数老弱病残,还有一些贪污暴敛的官员,特别是贪污官员,到处借钱,一些官员从中捞取便宜,私自做账,也逐一查出来了,仅此一项就为国家带来近千万缗的损失,这些官员是彻底下去了。然而其他官员多少有人脉关系,再加上庞大的职官,僧多粥少,去年郑朗逐一盘查,从中选出五百余名官员随司马光再次勘磨。这中间仅能摘出四百名官员得到实差。
其实这种严格的勘磨制度与保荐制度若不破坏的话,君王不算太昏庸,不仅能有效地防止官员数量再膨胀,还对官员风气起到扭转作用。
司马光回来,郑朗铨落了几十名表现不好的职官,将余下的送到吏部内流铨,进行再次摘选,然后交给审官院确认,因为规模庞大,必须上报给赵顼,赵顼再交给两制审议,最后才能通过。
此举乃是君臣最满意的地方。
进一步掣肘相权,以后不会出现宰相若是李林甫之流,便能迅速败坏国政的情况。
名单太长了,赵顼说道:“钱卿,交给两制吧。”
“喏。”
三司使吴充站出来说道:“陛下,臣奏去年国家出纳。”
仅一句,所有大臣一起竖起耳朵,郑朗折腾了一年大半年,好坏不大好评价,有好的一面,还有许多让大家不满意的地方。不可能所有人皆满意的,黄瓜白菜,各有所爱,各人有各人的想法,排斥的大臣并不多,毕竟郑朗所付的努力皆是看到的,反对的地方不少。但这个好与坏,主要就是财政。财政的好处,则是证明变法的好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