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6章 .谁把石瓢汲玉泉(一)(1 / 2)

加入书签

卢俊义带着他的马队离去,鲁智深又在山下等了数日,那铁匠铺子已经将禅杖、戒刀送来。那待诏对鲁智深陪笑道:“师父这两件傢伙,却是造得甚奇,原定是六十二斤,俺们算着生铁数量下炉,如今却打成了七十二斤,且这禅杖、戒刀出炉就黑沉沉的,既坚且韧,砍石头都不会卷刃。小人打了一辈子铁,也不曾见过这样好铁!”

鲁智深听了,道一声:“辛苦待诏。”随即将智真长老与他的包裹里寻出大半钱钞来做谢。

那待诏千恩万谢地去了,鲁智深将戒刀腰间挂了,又将禅杖舞弄一回,向着魏野合掌道:“这样好兵刃,还要谢先生做成俺的。”

魏野摆手道:“既然兵刃已经入手,鲁大师不妨与魏某结伴上东京汴梁去。”

鲁智深大笑道:“先生愿意同上汴梁,那便同去,同去!”

当下鲁智深将禅杖一挑包裹,魏野仍然叫王超挑了担子,许玄龄随侍左右,李渔前头打点,就这么去了。

只有一桩有点特殊,就是那担子两头箱笼里,没有银钱衣裳和干粮,只有一只团子猫,一个白瓷荷花缸。

在文殊院闹了一场,鲁智深也对佛门戒律、禅宗清规腻烦得紧了,随着魏野行路,自然酒肉点心都断不了他的,夜里投宿,也只向客栈歇息,从不到寺观挂单。自古僧人行脚,也只有鲁智深有这样的福分。

这一路行来,早已离了代州辖境,直入宋境河东路,真定府地方。

沿途上,百姓服饰虽然比起司马光那老愤青口中的“农夫蹑丝履”之论差了不少,可不论麻衣还是丝袍,总也是颜色鲜亮。市井中的年轻浮浪子弟,固然是满身花绣相夸,可就算是街头小贩,也往往鬓边簪花,透出一股干净又卖俏的气质来。

这还是素来可称粗鄙无文的河东边地,若是到了汴梁,又是怎样一副中古文明繁华而成熟过度的靡靡气象?

……

………

清早才下过一场小雨,到了傍晚时分,一条土路上还犹带三分湿气,却也不见泥泞,道旁麦田连阡陌,一条潜溪出山来。红霞余晖掩映峰头,山脚槐荫之下,露出一带青瓦白墙。

许玄龄望了望那天色,向着魏野笑道:“山主,看这辰光,今日咱们这样脚程是赶不到前面市镇去了,好在这田庄看着气氛不恶,或许能借宿一宿。”

魏野目光朝着那田庄四周一扫,摇头道:“玄龄,你的望气术还是粗疏了些。你只看那田庄中有些烟火气息,就道这里气氛不恶。然而那烟火气中透出一股晦淡气息,路头不正,却不是什么好兆头。”

一旁鲁智深开口道:“且不管什么祥云、晦气,有魏先生在此,什么晦气也作祟不起来的。便是有些个恶霸山贼在此,洒家这根禅杖,善会与恶人说因缘,度化了他们也罢!”

听了这话,一旁王超不由得插嘴道:“鲁大师,你一路上也不知道度化了几多恶人,却全凭俺主公的白驼山化尸粉毁尸灭迹,才少了许多口舌官司。”

魏野摆摆手:“便是鲁大师不出头,莫非魏某就不动手了?王超,你且把担子交给李渔,到前面去打个前站,看看这里民风好不好。”

听了魏野吩咐,王超赶忙把挑子朝李渔肩上一放,自家理一理身上直裰,朝着那田庄方向一路小跑,转眼就不见了踪影。

这蛤蟆和尚大步向前,转眼间就到了那田庄外面,只见那庄院被一道溪水隔开,上面架着座木板小桥。河东河西,虽然都是大宋边地,可是陕西诸路,都是西军的家底所在,庄园田产都归了西军的将主、寨主、军头所有。河东地方,却仰赖着赵家花钱买和平的基本国策,多少年不起战事了,这类的田庄往往是那些耕读传家的文官士大夫家族所有。

板桥对面,站了好些个庄客,看着都是壮年汉子,看面色也不像是吃不饱的穷汉,都拿着铁铲、锄头、耙子这些吃饭傢伙,一副如临大敌的模样。

而在板桥这一头,却立着几个粗布青年,头上都挽着一个定心髻子,用木簪胡乱固定住,连粗布包头也没一个。身上布衣之外,还挂着几块不知道什么兽类身上剥下来的老皮子,倒像是些猎户。

这几人里,有个黑脸膛的粗豪青年,瞪着一双牛眼望了对面一下,大骂道:“你们这些汉子是什么鸟毛玩意?俺们不过是看着快要天黑,错了路头,要在你们这里借宿一晚,又不偷,又不抢,还情愿拿野物来作谢,你们凭什么不让俺们过去?”

那一群庄客里,有个打扮齐楚些的,像是个管事,听了摆手道:“你们这些外乡汉子好不晓事,俺们这里风俗纯厚,从不留没跟没脚的外路人借宿。何况你们这些粗汉带着弓箭朴刀,看着凶煞煞的,俺怎么知道你们是良民还是踩点子的贼人?快走快走,离此五十里外,桃花山山坳里有个瓦罐寺,你们到那里借宿不妨!”

“你这厮鸟说的什么话,五十里地外,要走到何年何月去?再推脱,俺就……”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