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章灭蝗灭鼠灭瘟疫(1 / 2)
(本月求上粉红榜前二十名,只要能上榜保证本月保底三更哦。求各位给力支持我,拜求各位亲了!)
人心惶惶的宛丘城里,李知州正和通判坐在大堂中商议事情,俩人都是一副愁容满面的模样。从三月开始整个宛丘便开始出现明显的旱情,随即那些外地的流民蜂拥而至,现如今流民们已经聚集到了宛丘城下,围着龙湖成了一个大的流民圈。
宛丘虽然有常平仓,可是在这种情况下李知州和通判却是不敢轻易将常平仓开放,一旦流民们知道常平仓开放,四面八方的流民将会如同潮水一般涌入,到时宛丘将会在流民的哄抢中变成一片废墟。
不开仓,会饿死人,开了仓,依旧怕死人,两位大老爷陷入了苦思冥想之中。正在这时,黄张陈邹四家联袂来访,这不亚于一道清凉的空气吹进了大堂之中。
这四家,共同上了一个《请愿万言书》,书中写道,为了缓解整个陈州的压力,他们四家愿意献出一千石的粮食以渡过难关。同时,又提出‘以工代赈’的办法。这个办法的提出,让知州和通判眼前一亮。是啊,让那些流民去修沙河的河堤,只要去修河堤的就给吃饱饭,不修河堤的你凭什么要别人求助?而且还可以让他们去修路修城墙,往常修城墙官府都需要付出一笔极大的代价才可以,可是现在流民众多,这都是壮劳动,只需要每天支付他们两顿饱饭就可以支使他们干活了,平常的时候上哪里去找这么多的壮劳力呢?
不仅如此,请愿书中还写道,每二十只死老鼠可以换一碗蒸好的白米饭,掘蝗虫卵,每一升给米五斗。让流民用死鼠和蝗虫卵来换粮食吃,这样的话,那些在田里乱跑的田鼠和蝗虫将会逐渐的被消灭。以知州和通判的官员生涯来看,一旦干旱降临,那么随之而来的就将是瘟疫和蝗灾。
如今请愿书中提出了这么好的灭鼠灭蝗办法,怎么不令他们欣喜莫名吗?
请愿书中写道:“……蝗灾食苗民自苦……蝇头出土不急捕,羽翼已就功难施。只惊群飞自天下,不究生子由山陂。”
知州和通判读完不由得拍案叫绝,顿时觉得神清气爽,似乎有着使不完的力气。
这一篇请愿书,是邹晨根据欧阳修的《答朱寀捕蝗诗》以及一些后世她在网络和电视上看到的的赈灾知识所写。她写完了之后,又由张贡生和陈举人共同润笔,方改成了现在的一篇请愿万言书。
书中更是写了焚烧蝗虫的办法:“掘一坑,深阔约五尺,长倍之,下用干柴茅草发火正炎,将袋中蝗虫倾下坑中,一经火气,无能跳跃。此所谓秉畀炎火是也。……”
知州和通判读了此书之后,恨不得抱着这四家的家主亲上几口。当即下了命令,将此万言书拓印成几份,立刻张贴到了四城之门上,而且又令人按照这份万言书上所写的进行灭鼠灭蝗的活动。
黄张陈邹四家自愿献粮千石的消息在宛丘迅速传播开来,那些家中已无粮的居民无不欢喜流涕。知州和通判又在城外设了粥厂,并且号令在宛丘境内的所有流民必须去修筑河道,加固堤防,而一些流民则是让他们去修路和整修城墙。若是有愿意以工代赈者,每日可管两顿饱饭,若是不愿劳动只想着每日等官府施粥的,即刻驱逐出宛丘地面。而且命令中还提出了以鼠和蝗虫卵换粮食的做法,这让一些年老体弱的流民还有妇女儿童也能挣上一口饱饭吃。
此令一发出,立刻得到了流民们的拥护。大量的流民涌入了各个建筑工地之中,只要是能走路的能干活的有一口力气的,为了这两顿饱饭均是拼了性命,而那些老年人则是领着小孙子们在野外艰难的寻找着田鼠和蝗虫卵的足迹。
同时知州府又发出了灭鼠令和灭蝗令,二十只死鼠换一碗白米饭,每一升蝗虫卵给米五斗。每天都有专人在宛丘城外,焚烧那些死鼠和蝗虫卵。知州府还令人购买了大量的生石灰撒在了流民经常聚集的地方,并且给他们挖了统一的厕所,禁止他们随地大小便。如此一来,在旱灾之后宛丘竟是罕见的没有出现一起因瘟疫而死亡的病例。
随着旱灾的近一步加剧,宛丘的越来越陷入恐慌之中。黄张陈邹四家进献的一千石很快便被浪民吃个干净,不久之后,常平仓终于开放,依旧是按照请愿书中所写以工代赈的方法对流民进行救助。
这时,邹家庄联合了黄张陈三家开始放粮借贷了。消息出来之时,许多家中无粮的人开始涌入了邹家庄和黄张陈三家的门前。借粮文书中规定:借粮只借给宛丘本地居民,每石须收利息米二斗,自后逐年依次清还,借粮之时必须由十户邻居做保方才可以借。那些手中无粮的人,兴高采烈的和邹家签定了借粮协议。
知州和通判得知了这个消息之后,将邹家借粮文拿来一看,立刻拍案叫绝,同时命令将常平仓全部打开,准许陈州境内所有的居民向官府借粮。李知州并不知道,这种社会救助形式,直到南宋时才被朱熹所发明,一直延续到民国才被取代。是有史以来,最为完善的官府救济制度之一。
由于黄张陈邹四家介入了宛丘的旱灾救助,所以宛丘市面的粮价并没有象百姓们预期所想的那样飞涨到一个不可思议的价格。象许昌和汝阳郑州等地,粮价已经涨到了五贯之多。而宛丘的粮价,则是维持在人们可以接受的两三贯左右,商人们在宛丘并没有象别的地方那样大赚了一笔,反而受到黄张陈邹四家的感召,人人都献出了一部分粮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