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7章 联姻之议(下)(1 / 2)

加入书签

热门推荐:、 、 、 、 、 、 、

当那个提出王国瑞已婚的家伙,明显是一个贵族,他提出了王国瑞是一个已经结婚的人,自然不能够迎娶他们女王。而这个理由让大家也都在心里面大骂,显然是对于这个家伙不识好歹,居然提出这个理由。难道只有他知道王国瑞已婚吗?人家王国瑞来欧洲访问,可都是带着妻子过来的,可是大家说什么了吗?大家也都没有说什么,都是在装糊涂了。大家虽然都知道王国瑞已经结婚了,并且各种情.人还不少,前段时间还和著名舞蹈家邓肯传出了绯.闻。可是谁能够以此为由就拒绝?凡是在这种有身份的人身上,到处都是花边新闻,甚至很多国家的各种贵族之间一屁股烂账也都是有的。甚至后来传说英国女王的王夫不也是传出了私生子遍地,所以贵族之间的联姻不看什么名声,不看什么生活作风,而是看利益。国家和家族的利益需要的时候,才会进行联姻。

现在这次王国瑞和荷兰女王威廉明娜结婚,其实那是有利于荷兰要回殖民地的。只要过数十年之后,王国瑞和威廉明娜嗝屁了之后,这个殖民地还不是再次回到荷兰国王手里面?反正这个是威廉明娜的嫁妆,只有威廉明娜的亲生子女才能够获得继承权,王国瑞也都没有办法能够给别的女人所生的儿子。这样也就很好了,大家为了要回这个殖民地,自然也都是希望能够两家联姻,通过联姻的手段要回。至于王国瑞已经结婚了,这个根本不是理由,大家也都下意识的忘了,故意忘了。反正王国瑞是否已经结婚,这个和他们没有关系。而至于女王婚姻生活是否幸福,这个也都和他们没有关系,他们只要能够在数十年之后要回这个领土也就行了。

可是居然有人哪壶不开提哪壶,这个不是让大家的都郁闷吗?大家虽然都知道王国瑞已经结婚,可是却不能够说出来。到时候联姻不成王国瑞恼羞成怒,直接逼迫荷兰那怎么办?荷兰人自己清楚,自己不是当年的那个海上马车夫了,现在的荷兰已经没落。就连当年的殖民地台湾也都能把他们打得屁滚尿流,所以他们当然不敢乱来。能够这样通过联姻的手段获得领土,那已经是非常不错了。所以自然不会有人会有意见。

可是,这个理由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理由,因为一夫一妻是欧洲长久以来的传统。他们不能接受中国的一夫多妻。虽然他们心里面接受了,可是现实中却不能够主动提出,因为这个得罪的人可是非常多的。多年的传统不是那么好规避的,所以大家也都头痛了,不知道怎么解决王国瑞这个已婚的问题。

“这个我想说两句,我认为凡是结婚,那都是两个家庭的融合。而我们这个身份的人联姻,那应该是两个地区两个文明之间的合作。而我们国家和文明之间的合作,我们应该互相尊重对方,求同存异。我们有着共同的目的。那也就是促进我们中国和荷兰进行友好。而我们台湾需要欧洲大量的工业产品,而荷兰需要我们台湾这个巨大的市场,这个也都是我们共同的利益。当然,我们也都是有冲突的,关于南洋殖民地方面也都是我们的冲突。还有,至于我们两国之间的文明的区别,这个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我们东方自古以来允许一夫多妻,而西方对于这个却非常严格。这个是我们东西方文明的重要区别,而我认为我们可以运用求同存异的思想来进行改变。我们在维护我们双方的利益,也就是市场还有订单方面的共同利益。可是我们也要尊重双方的不同主张。既然我们是两个国家两种文明之间的融合合作,那我们应该尊重对方的风俗。而既然贵国女王要下嫁于我,那我认为也应该一定程度上尊重我们中国的习俗。当年罗马有一句话俗话,叫做像罗马人一样去做。而我们中国也有入乡随俗的谚语。那贵国女王在下嫁于我的时候,我认为可以尊重一下我们东方的传统。”

“当然,我也会尊重欧洲的传统。欧洲信仰的是基督教,而我认为我可以按照西方宗教的礼仪进行婚礼,并且向大家承诺,我这辈子只是会按照西方礼仪来迎娶一个女人。不会按照西方的礼仪进行一夫多妻。这样既保证了我们的共同利益,也都尊重了对方的传统习俗,所以我认为我们也就可以这样求同存异。”

而听了这话,不少荷兰议员也都居然开始鼓掌了,因为王国瑞这话说得太好了,求同存异的思想也都提前的体现出来了。因为这里是十九世纪后期,并不像是那个二十世纪中期那样全世界在各方面充满了竞争和合作,而这个时期全世界都是以西方为主。可是西方国家也都是有弱小有强大,而这个时代还是非常流行霸权主义的。而在这种霸权主义的思想之下,那些小国过得不怎么样,尤其是荷兰这种西方弱国。

大家都被这个那些大国压迫的喘不过气来,可他们却无法在政治思想上面有一个合适的指导思想,能够让他们能够联合起来。欧洲的文明和文化复杂性太多了,虽然都是白种人,可是他们民族太多。可他们却不像是中国那样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辐射这种国家甚至整个亚洲。他们之间的民族矛盾和各种传统都是让他们无法能够合作的缘故。可是王国瑞提出了这个后世伟人的求同存异的思想,这样顿时让他们都感觉一阵耳目一新。凡是真正聪明的政治家都明白这一点,只要能求同存异,有了这个合适的指导思想,那以后那些弱国对抗强国也就很容易形成和合作。这个是一个指导思想,在后世影响了中国很多年,甚至是后世中国对外交往的一个重要的手段。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