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七十一章 理论与实际(1 / 2)
枣袛军事素养一般,领兵打仗更是不行,但好歹也带过兵,当过都尉。他的官职和与曹智连襟的关系,此时绝对可以暂代豫章太守一职,在邓艾或是曹智到来之前,处理豫章一杆事项。但他在悲痛那么多将士阵亡和着急祢衡失踪的去向同时,坚决不肯暂代豫章太守。他怕他做不好,他也怕做这种有实权的地方一把手。于是举荐了名满天下华歆暂代豫章事物,豫章现任的官员也很快同意了这项明主选举。
在这之前华歆即使朝廷的议郎,又是曹智安排出任的豫章和庐江两郡的庐陵相。华歆这位才学和政治理论名动一时的人物,华歆有着非常著名的治国主张,就是推崇重农非战,重视文教德化。他认为“为国者以民为基,民以衣食为本”,应当先留心于本国的治理,“以征伐为后事”。本国治理得好,敌人就会不攻自破。“兵不得已而用之”,作为皇帝或者上位者,不能舍本逐末。
华歆的这套政治主张,虽说在现阶段诸侯并立的三国时代,并不适用,但这番理论还是引起了天下诸多文人、清流的追捧,所以华歆的名望非常高。
华歆为官也十分清廉,应该算是个好官,但在政治和军事上的实际能力上并不强,是个典型的理论不能与实际相结合,相互融会贯通之人。曹智任用他也是看重他的名望,能给天下的文人、清流、士大夫一副容人,唯才是用的形象。
但古代人对名望是非常看重的,同时古代人也是可爱的,特别是在豫章的这群官员。现代人都是抢着上位,做领导,古代人不这样。豫章这群人更是你推我让的,最后把这个非常时期,非常重要的职位和这份决策权给了一个只有“满腹经纶”,一副死脑子的书呆子。
其实华歆在处理豫章南部僮芝与豫章豪强豪帅等民族和地方势力的矛盾上,就体现出了他实际治理和管理能力的欠缺。但他还是最终接受了豫章上下的推举,暂代起豫章太守之职。
而摆在华歆上任后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平息豫章众多武将的怒火和冲动。
扬车一带回他们受袭,死了两百多名兄弟,太守祢衡失踪的消息后。在南昌城外一堆堆的黄土,掩盖了一个个年轻的躯体,眼望着扬车带回将士们的遗骸淹没在黄土中,豫章的曹军将士们,相互搀扶着,哗啦啦的跪倒在地,失声痛哭起来,纷纷叫喊着要为死去的弟兄们报仇,要去就他们的太守祢衡。
豫章全体武将要求华歆立即下令,出兵江夏,为死难的兄弟报仇,救回祢衡。武将大部分没脑子,容易冲动。他们只听了扬车带回的一面之词,就完全肯定了此次他们遭袭的主使者是江夏黄祖。他们不管自己手上有多少军马、战船,就一味冲动的要立时开战。
华歆没有战争经验,军事常识更是缺乏。但知识的底蕴让他初时也知道犹豫,动兵更不是他愿意看到的。他认为此时也需要把事情彻底搞清楚,但同时他也知道自己此时应该有所表现,好坐稳太守一职和证明自己。但依照常理没有接到州牧邓艾或是许都曹智的命令之前,擅自动兵还是一种越权行为,所以一时他也不敢擅做主张。
华歆犹豫之时,同样有能力暂代豫章太守之职的诸葛瑾,提出诸多疑点和要忍耐的主张,等已经从曲阿启程的邓艾到达后再做决断的提议。
但诸葛瑾的提议招致豫章上下一片非议,甚至有人骂他没有义气,我们死了那么多兄弟,你到现在还要我们忍耐,是何居心啊?
诸葛瑾此时年纪也不大,锐气还未全部退尽,听别人指责他那么刺耳的话,一时没沉住气,就和扬车等情绪激动地武将据理力争。但讲道理也要看人,对着一群冲动的如一头头公牛般的豫章武将,诸葛瑾哪能和这群武夫说得清楚。这就是典型的“秀才遇上兵,有理说不清!”
最终诸葛瑾的提议和主张不但为获得重视,相反因为他的辩论不力,还把华歆还有的那点犹豫也给冲走了。华歆甚至认为此等非常时期,他是不该迂腐的死等命令,晚一天出兵江夏,祢衡的生命就有可能丧失一丝生机。因为迟迟不见江夏方面派来使者或是对祢衡和那支遇伏运输队之事的解释,犯了书呆子气的华歆也认为此时征伐已经是唯一的选择的。
于是他在未等到邓艾或是任何命令的情形下,很快答应了扬车等豫章武将准备报复江夏的军事行动,不过他还算有理智的是,他让扬车等的军事行动一边进行,一边给他的上司邓艾去了一封请命的急信,说明了他们报仇的心切和军事行动是为了救人的紧迫,非常时期的非常做法。
而扬州的最高领导邓艾,因为此前一直奔走与受灾的九江地区和曲阿地区,信息和情报都收到的晚了一点。他在九江一直忙于赈灾,之后又因为孙策突然出兵广陵,同样一江之隔的曲阿和周边地区同样受到威胁,于是邓艾和张郃等武将就运兵曲阿,帮助杜濩﹑袁约防守这一地区,防止孙策转道进攻这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