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杜府四春(本日(1 / 2)

加入书签

管着太仓的司仓郎中胡成是李承乾乳母遂安夫人的儿子,一向和东宫走得很近,见太子大驾光临,帽子都顾不得戴就迎了出来,各种礼数行个没完没了。

李承乾见状,顿时一脸的不耐烦,让胡成领着他先去粮仓,他现在心中最急的便是太仓中的粮食还有几何,好在此前出使突厥,得了杜睿的计策,剩下了二十几万石的粮食,要不然的话,恐怕此时太仓中的粮食早就见底了。

胡成陪着他们在太仓里走了一圈,偌大的粮仓,此时却只剩下五万石粮食了。李承乾急眼了,他对江白训斥道:“江白,这里的情形你都看到了,长安城中的百姓家中几乎断粮,绥州、并州还有那么多边兵都要吃饭,边关诸镇天天派人到朝廷来催粮,如果你在七天内不修通,这太仓就空了,到了那个时候,起怨言的就不光是长安的百姓,而是各营中的大将了!你这个工部侍郎的脸上就好看吗?”

江白闻言,扑通一声跪倒,心中自是叫苦不迭,道:“殿下,不瞒您说,不是微臣不尽力,如今工地上都累死好几个人了,可这么大一个口子,增加再多的人也无法在七天内修通啊!”

李承乾气得直跺脚,正要开口训斥他,一眼落在江白的脚上,那脚上的靴子已经破了一个洞,露出脚趾来,到嘴边的话不由又收了回来,他满脸焦虑,唉声叹气地自言自语着:“这下可完了,怎么办啊,怎么办啊!?”

这时一旁的胡成见李承乾乱了分寸,突然开口道:“殿下,您别急,请殿下跟我来!”

接着胡成带着李承乾等人上了马,走出二十几里地,来到一处戒备森严的仓场前。

李承乾诧异道:“这是哪儿?”

胡成答道:“南仓。”

李承乾有些诧异:“这南仓里屯着的不是马料吗?你带我来这里做甚?”

胡成说道:“殿下进去瞧瞧就明白了。”

说完打马上前,让守仓士兵开门,守仓士兵推开沉重的木门,一干人进了仓场,胡成领着李承乾走进一只巨大的仓廪,里头堆满鼓鼓囊囊的粮袋,一直码到屋顶。

李承乾更觉奇怪,问胡成:“这是什么?”

胡成答道:“是皇上的压仓粮,为了北伐,皇上从贞观元年起就暗中从各处省下粮来往南仓里囤,两年间共攒下四十万石粮食,不过为了防止颉利察觉,事情做得十分机密,除了几个重臣,谁都不知道。万一龙首渠修通前太仓的存粮耗尽,殿下就只管从里头先拨一些过去发往各边镇应急。”

李承乾看看粮食说道:“这粮食是父皇等着用作北伐的,怎么能动?”

胡成说:“殿下,这事儿皇上此前已经私下交代过臣了,到时候一切都照太子的意思办,回头等漕运通了,补上就是。”

李承乾一脸吃惊:“竟还有这事儿?”

他心里生出些感动来,没想到父亲对自己竟然如此疼爱,他的眼前浮现出太宗在潮湿的承庆殿咬牙承受病痛煎熬的情状,忍不住哭了起来。

李承乾一哭,恒连,江白和胡成都慌了,忙问缘故。

李承乾一边抹着泪,一边说起太宗被风湿病折磨的情况,又说起父亲病成这样还要为自己操心,自己没有本事按时修好龙首渠,实在是不孝。李承乾的话让恒连等人都有些感动,杜睿也是一阵黯然,可别人一劝,李承乾坐在粮垛上哭得更狠了。

江白突然上前,对李承乾说道:“殿下,臣倒有个主意,可以让太子殿下好好报答一番皇上这份慈爱之心。”

李承乾止住了哭泣,问他有何良策。

江白说出了自己的想法:“眼下长安的米价奇高,如果把这南仓的粮食拿出来先卖了,等漕运修通后,再花较低的价格收四十万石粮食回来,就可以赚上很大一笔差价,这些钱足够给皇帝重修翠微宫了。而且还可以让眼下那些买不到粮食的人有饭吃,长安城里百姓对朝廷的怨言自然就会少多了。”

李承乾觉得这个法子不错,刚要应承,却被杜睿给打断了:“殿下不可!”

李承乾一愣,道:“承明,你~~~~~~~”

杜睿也顾不得礼仪什么的,大声道:“此处的粮食,殿下可以用来支应各地的军粮,可以用来赈济百姓,却万万不能拿出去贩卖,一旦龙首渠未能及时修复,漕运不通的话,各地的军粮可就全都指望着这南仓的粮食了,殿下拿出去贩卖,万一各地军粮支应不上,闹起哗变来,殿下如何向圣上交代,这等乱国的主意,万不能听!”

江白被杜睿责难,心中顿时一阵气恼,道:“你是何人,一介白身,也敢妄议国事,真真荒唐,殿下!龙首渠,臣便是不眠不休,也要在十天之内抢修完工,绝对不会耽搁了殿下的大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