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焚书坑儒(1 / 2)

加入书签

在离开亚历山大港,前去阻击大食在开罗的援军之前,杜学文还有一件要紧的事情,必须做了。

要毁灭一个民族,必须毁灭其文化。

这句话是当初杜睿教给杜学文的,没什么旁的意思,就是一个简单的毁灭。

阿拉伯人的文化传承的时间也不短了,而且后世的经验来看,其穆斯林文化的生命力极其强大,以至于后世各国都对其严加防范,甚至还有人提出,如果不对穆斯林文化,加以控制的话,整个世界都将被其伊斯兰化。

在后世,就连强大的欧洲各国对伊斯兰文化的入侵都倍感恐慌,甚至有人断言,假以时日,整个世界都将被穆斯林控制。[

穆斯林首先宣称自己是“和平的宗教”,通过经商、避难的方式零星迁徙到一个新地方,很低调,很和善,很遵纪守法,除了对吃某种食物有点神经过敏,除了干涉婚姻自由之外,谁能拒绝这么一群可怜巴巴的外来人呢?于是,他们站住了脚。

既然站住了脚,那么第二步就是形成社区了。这个进程会持续几十年,几十年之后人们会发现,周围已经到处是“他们”。“他们”游走于开放社会中,而其他人却对“他们”的圈子针插不进,除非其他人也皈依了“他们”。

第三步,人们会发现身边的暴力和犯罪现象突然增加,人们惊讶地发现周围突然到处是某族小偷,即便是犯罪,也是在不断地发展,又过了多年,那些家伙已经动不动就砍人了。

第四步,犯罪行为会升级到群体性暴力,“他们”十分善于结为yt,对付单个的其他人,侵占财产,强占耕地,让其他人生活在wexe的阴影中。

第五步,群体性暴力会变得越来越频繁,处不在,时不在,动不动就出动几十、几百殴打、骚扰其他人。在这种情形下,其他人面临选择,如果有可去的地方,其他人就得背井离乡;如果没有可去的地方,要么继续在惊恐中度日,要么不如皈依“他们”,以免遭迫害。

至此,某个特定地域的伊斯兰化已经接近完成,其标志是,“他们”占了局部人口的简单多数,或者是相对多数。这时,“他们”就要闹独立、闹分裂了,“他们”闹独立时既有“温和派”,也有“激进派”,还有“犯罪派”,兴兵围剿,“温和派”就来宣扬和平,罢兵休战,“激进派”就来杀人防火,而“间道”是不管文武,片刻不歇。

此时的其他人就要面临两种选择:要么,屈膝投降,看着那块地方分裂出去,眼睁睁地看着留在那里的同胞被迫害、被驱赶、被屠杀、被同化;要么,奋起反抗。

同意他们分裂出去就能乞求来和平吗?

就能结束这绿化步骤吗?

谁要相信这个,那他的智商不会高于个位数,这个分裂过程永远不会停止,过段时间人们就会发现,现在的进程重新进入了“步骤一”,或者“步骤二”,只不过换了个地方。

伊斯兰文化强大的生命力,不能不让人担心,因此既然法同化,那么干脆就将其毁灭,这是最简单有效的办法。

不单单是对待穆斯林文化,欧罗巴的文化也是yyng,在杜睿的眼中,都是必须被毁灭的,只有毁灭了旧的体系,那些所适从的异族人,才会真正的被纳入到华夏文明之中。

此时的欧罗巴正处在一个非常特别的黑暗时代。基督教教会成了世俗社会的精神支柱,它建立了一套严格的等级制度,把上帝当做绝对的权威。文学、艺术、哲学一切都得遵照基督教的经典《圣经》的教义,谁都不可违背,否则,宗教法庭就要对他制裁,甚至处以死刑。

《圣经》里说,“人类的祖先是亚当和夏娃。由于他们违背了上帝的禁令,偷吃了乐园的禁果,因而犯了大罪,从此罪就降临到了世界。”

在教会的管制下,此时的欧洲社会死气沉沉,万马齐喑,科学技术也没有什么进展,当然这是杜睿乐意看到的,欧罗巴越是落后,对华夏就越是有利。

杜睿对其要做的不是单纯的毁灭,而是禁制,禁制这种文化流入华夏大地,将其完全封闭在欧罗巴,折腾那些白种人去。

但是对于一些较为先进的思想,杜睿可就不客气了,后来欧罗巴大地的文艺复兴,在杜睿看来,是绝对要不得的。

有的时候,刀剑并不是最可怕的,知识才是真正可怕的,知识经过传承,期间也会伴随着仇恨,还有的时候,知识所迸发出来的力量,同样可以毁天灭地,制造社会的动乱。

杜学文现在要做的这件事,说起来历史上也曾有人做过,那就是秦始皇,他所做下的一件事,就是被后世数读书人倍加指责的焚书坑儒。[

后世人都说秦始皇暴虐,起因就是因为他冒天下之大不韪,焚书坑儒,可是秦始皇为什么这么做,那些儒生该不该杀,至少杜睿认为那些儒生死的不冤枉,秦始皇也没有杀错。

秦始皇起初比较看重儒生们的作用,让他们职博士、掌典籍、制礼乐、备咨询,还能参加朝议,实行“尊赐之甚厚”的优待政策。

《大唐极品闲人》23085手机用户访问wp

可是对秦始皇的优待政策,儒生并不感恩图报,反而蹬鼻子上脸,越发将自己当回事儿了。

秦始皇三十四年,博士齐人淳于越反对当时实行的“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丞相李斯加以驳斥,并主张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

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对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诗》、《书》等也限期交出烧毁,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的灭族,禁止私学,想学法令的人要以官吏为师。

再加上当时社会上百家争鸣,严重的阻碍了秦始皇对征服的原六国民众思想的统一,并wexe到了秦朝的统治。于是,秦始皇为了统一原六国人民的思想,于公元前213年开始销毁除《秦记》以外的所有史书,民间只允许留下关于医药、卜筮和种植的书。

第二年,诸生言语攻击秦始皇。秦始皇派人调查,将四百六十多人挖大坑活埋。历史上称这些事情为“焚书坑儒”。

秦始皇焚书坑儒的主要原因,其一是因为秦朝建立专制政治体系的需要,其二是因为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家经典,借用古代圣贤的言论批评时政。

秦始皇在政治、经济上实行的改革,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还在统一之初,就在要不要分封诸子为王的问题上发生了一场争论。以丞相王绾为首的一批官吏,请求秦始皇将诸子分封于占领不久的燕、齐、楚故地为王。认为这样有利于巩固秦的统治。但廷尉李斯则坚持反对态度。认为,春秋战国诸侯之所以纷争,完全是西周分封制造成的恶果。只有废除分封制,才可免除祸乱。

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意见,认为立封国,就是树敌兵。于是在全国确立了郡县制。

事隔八年之后,到始皇三十四年,在秦始皇于咸阳宫举行的宫廷大宴上,又发生了一场师古还是师今的争论,焚书之举正是由此引发的。

在宴会上,仆射周青臣,面腴秦始皇,吹捧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博士淳于越针对周青臣的腴词提出了恢复分封制的主张。

他说:“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辅枝。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又面腴,以重陛下之过,非忠臣。”

秦始皇听后不动声色,把淳于越的建议交给群臣讨论。丞相李斯明确表示不同意淳于越的观点。

他反驳说:“三代之争,何可法也,儒生不师今而学古,道古以害今,如不加以禁止,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统一可能遭到破坏。”

为了别黑白而定一尊,树立君权的绝对权威,他向秦始皇提出焚毁古书的三条建议:除《秦纪》、医药、卜筮、农家经典、诸子和其他历史古籍,一律限期交官府销毁。令下三十日后不交的,处以鲸刑并罚苦役四年,谈论《诗》、《书》者处死,以古非今者灭族,官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有愿习法令者,以吏为师。

秦始皇批准了李斯的建议,在宴会散后第二天,就在全国各地点燃了焚书之火。不到30天时间,中国秦代以前的古典文献,都化为灰烬。留下来的只有皇家图书馆内的一套藏书。

焚书事件的第二年,就有儒生诽谤秦始皇天性刚戾自用,专任狱吏,事情论大小,都由他一人决断,贪于权势等等。

秦始皇听后,盛怒不可抑止,以妖言以乱黔首的罪名,下令进行追查,并亲自圈定460余人活埋于咸阳。

“焚书坑儒”一直是秦始皇残酷暴戾的证据,被后世天下学人唾骂了两千多年,以至于后世人一想到这个历史事件,仍然耿耿于怀,恨不能掘墓鞭尸,恨不能穿透两千多年的时空,对秦始皇敲骨吸髓。

这种仇恨实际上是后来的文人们潜意识里面的集体恐惧,是一代代传承下来的。从感情上来说,杜睿也觉得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手段过于jle,对当时的儒生们的确是太过残酷,他完全可以采取更缓和的一些方法。不过如果要评价一个历史事件,最好从该事件产生的效果来评价,而不要采用道德或者感情的标准。那么焚书坑儒的历史效果是什么呢?杜睿始终都认为通过这件事情之后,造就了中华民族大一统的历史格局。

焚书坑儒的实质其实是统一思想的运动。当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在政治结构上,废除了分封制,在全国范围内施行郡县制;在文化上,统一了文字,以小篆为标准的官用文字;在经济领域内,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这些措施都是国家大一统的基本要素,是国家能够控制的要素。[

些东西是国家强力结构很难驾驭的,特别是在秦朝初年,战国时期刚结束,百家仍然在争鸣中,思想领域内极度混乱,而一个国家能在多大程度上统一,最主要的条件是能在多大程度上形成共同的价值观,而思想混乱是形成共同价值观的大敌。

因此,光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大一统措施还不行,最关键最长远的统一要素,是思想的统一,形成统一的核心价值观念,才能让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内的统一措施有效。

而当时最大两种思想潮流就是儒家和法家,儒家是尊古的,而秦始皇统一中国偏偏是新事务,他采取的措施也都是些新措施,这些东西都是不符合儒家理念的,而当时六国贵族,也借着儒家的“克己复礼”妄图恢复周朝的分封制,从而取得失去的权势。

所以,对于刚刚统一的秦朝来说,统一思想就是维护大一统的关键措施。因此,秦始皇在找到了几个儒生茬之后,一场统一思想的文化运动就开始了,手段是jle了点,但客观效果明显的。

虽然统一的秦朝只持续了十几年,但秦朝以后的所有统治者,一不把统一思想看成维护统治的关键手段,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国大一统思想正式形成。此后所有的统治者,基本上都把儒家思想作为国家的核心思想。

华夏历史上占主导地位的观念是否定焚书坑儒,将它作为暴秦的主要证据,作为秦灭亡的主要原因。

“坑儒谷”中石碑的设立是这一观念的实物证据,也是秦以后的中国人与它决裂的表征。就在长安附近,有一黑色石碑,立于之上,其碑文云:“秦坑儒谷即今临潼县洪庆堡南之鬼沟。《史记》中之‘秦始皇本纪’云,始皇三十五年,书生议政有犯禁者四百六十余,皆坑于咸阳。《文献通考》又云,其后秦始皇再坑儒生七百人于骊山脚下,秦始皇命人种瓜骊山山谷中之温处,诸贤解辩至则,伏机弩射自谷上填土埋之,历久声绝。”

对于秦始皇,后世的读书人不疯狂地攻击为暴君。对于秦始皇焚书坑儒,他们更是不择手段地加以诋毁。

秦始皇烧过书,烧书是为了统一思想。秦始皇烧书是为了中国的统一,镇压复辟势力的反抗,这项措施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完全必要的措施。

秦始皇并没有毁灭文化,他没有烧农书和医书,他坑儒也只是坑掉了一小撮顽固的复辟党,并非像后世的读书人歪曲的那样是要杀尽天下的知识分子。

秦始皇焚书坑儒,历代以来,国人对这件事情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对之口诛笔伐了两千多年。杜睿始终都认为焚书坑儒是正确的,当时有齐、楚、秦、燕、赵、魏、韩七国,各国的愚儒都在讲爱国,知识分子在各地起到了煽动社会情绪,对抗秦朝政府的作用,韩非对秦朝剪除六国也是满怀非议。如果秦始皇是个宗教家,他会做出耐心的解释,这在当时是一项庞大的文化工程。可是,开国皇帝都是灵感过人、作风粗鲁的,秦始皇当时就亲自点名了460个“饶舌”的人,力排众议予以坑杀,同时扫荡各国的文化异端。

周朝的时候,周文王以德服天下,各路诸侯相当于当下大唐的各个道,都可以拥有兵权。周文王的后代逐渐出现了能之辈,中央力统辖各省,诸侯之间战争不断,中国的历史就过渡到了春秋和战国时代。

在那个时候,中国出现了两个宗教家,就是老子和孔子。当时孔子策改善社会的混乱,就发出了“朝问道,夕死可矣”的叹息,这句话就讲明了,孔老夫子愿意用自己的生命给天下换来治安良策。

两个带星的宗教家几乎在同一个历史阶段来到中国,也都策于社会的混乱,又一个带星的人,秦始皇就降生到了中国,统一了文化、经济、政治和军事制度。

秦朝的历史虽然短暂,却为2000多年以来中国的政治框架奠定了基础,这个历史贡献超过了老子和孔子,老子和孔子除了留下教化言辞,对和平社会几乎没有贡献,上尊下卑的礼制扭曲了人人平等的道德原则,这对导向民族风貌是个恶劣的条规。

秦始皇首创的军事、文化、法务、经济和政治yt化格局被后人运用之后能够和平国家几百年。

祖龙虽死魂犹在,孔丘名高实纰糠!

毛太祖一句点睛之笔就把孔子批成了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偶像派,大概因为这老小子相貌出众,仪表不凡,怪乎当初连春秋时期最出名的万人骑破鞋南子都主动引狼入室,吓得老家伙在弟子面前高呼“天厌之,天厌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