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四章 欠债的是爷(1 / 2)

加入书签

方绍怎料得诸葛瑾会突然这么直白的发问,不由得怔了一下,然后才呵呵笑道:“子瑜兄怎么会这么问呢,借人的东西当然要还了,此乃天经地义也,刘使君的为人难道子瑜还信不过么。”

其实方绍心里很想劝他回去转告孙权,让那碧眼儿死了这条心吧,就别再想打荆州的主意,有这功夫还不如把心思放在东边,好好盘算着怎么把合肥打下来再说,省得左一次右一次的十几万大军跑过去给张辽打脸。

诸葛瑾的脸色由冷峻变为无表情,道:“其实吴侯也不是不通情理的人,只是当初刘使君确实答应了鲁子敬,刘使君若是一再拖延,不但子敬不好向吴侯交待,吴侯也不好向那些辛苦打下荆州的江东将士们交待。”

方绍故作认同的点着头,道:“说得是呀,我们也不想让鲁将军和吴侯为难。不过鲁子敬当初可能也会意错了,我家主公当初说的是开拓出新的地盘就把荆州归还给吴侯,可是也没有说一旦打下益州就还呀。”

方绍这真的是在耍无赖了,不过也没办法,谁让这事他们理亏呢,没有正理的时候,就只有耍些歪理了。

诸葛瑾脸马上一沉,道:“刘使君若是这样故意拖延就太过份了,想当初当阳兵败,刘使君为曹军所追,飘泊无依之时,是我东吴主动为刘使君提供了庇护。赤壁一战,南郡之战,又是公瑾率领江东健儿,浴血而胜。尽管我江东可独吞荆州,但我家吴侯大度,念着联盟之谊,还是顶着巨大的压力,将荆州借与了刘使君。如今刘使君家大业大了,反过来却闭口不认当年的承诺,如此背信之举,就不怕天下人耻笑吗?”

诸葛瑾一副义正严辞的将刘备明着暗着的数落了一通,一身的慷慨正气,俨然占据了道德的制高点一般。

诸葛瑾这般对刘备数落,方绍也不能再装好脸,马上脸也一阴,沉声道:“子瑜兄这话就有失偏颇了。想当初曹艹南下之时,若非我家主公据住夏口要地,恐怕曹军早就长驱直入江东了。赤壁之战时,关将军身率水师阻击襄阳曹军南下之路,方才为周都督肃清了后方威胁。而乌林之役,我主更是率冒箭矢,率军与周都督共同追击曹军。待南郡之战时,我主先是令关将军断北道,阻止了襄阳曹军南下援救江陵,又亲自南下,攻取江南四郡,为周都督扫清后患。我主这般功绩,纵然独吞了荆州也不为过。然则我家主公顾着两家之好,只是以借的名义才拿到区区一个南郡,却承诺将江夏、江南四郡等地连本带利一并归还,这笔交易,江东简直是占尽了便宜。子瑜如今却还说这么种,莫不怕寒了人心么。”

方绍口水连喷,马上以更慷慨激愤的言辞回击,只将诸葛瑾呛得一时间竟不知该如何回应。

其实诸葛瑾也是被方绍的气势给震到了,如果他细心一点的话,很快就能分出方绍这一番看似有理的话中,其实却是破绽百出。

不过,方绍态度强硬当然不是想撕破脸皮,“进”其实是在为“退”做铺垫。

眼见诸葛瑾有点无言以应之时,方绍马上口气一变,道:“其实呀,绍方才说的那些,也并不是在责怪谁。绍只是觉得,咱们两家既已联盟,便当互相体谅一些。我家主公体谅吴侯,所以才保证会将荆州归还,望吴侯也能体谅一下我主的难处,将这归还之期再往后推一推。”

诸葛瑾原以为方绍态度骤然强硬,是表明刘备真打算赖帐了,心里边反而有点慌了阵角,但听方绍又说只是想往后推一推归还之期时,方才松了一口气,一来一回间,诸葛瑾不知不觉的被方绍给绕了进去。

“这个……吴侯当然也不是不能体谅刘使君,只是刘使君能不能给个具体的归还曰期,也不能总是叫我主空等吧。”

诸葛瑾不得不做出让步,方绍心中暗笑,脸上却仍是一副为难之状,手指头敲打着额头,道:“要说这具体的曰期,还真是不好说,所谓天有不测风云啊,万一答应好了曰期,可到时益州忽生内变,或是张鲁来攻,在这般内忧外患之下,我主怎么能放心的将荆州归还呢。”

诸葛瑾马上就急了,道:“若无一个具体的曰期,吴侯那边断难交待呀。”

方绍想了一片,摆手叹道:“说到底这件事终归是咱们欠吴侯的,这样吧,绍回去之后就向主公多劝几句,至少让主公答应拿下汉中之后就归还荆州,这已经是最底限度了,吴侯若还嫌慢,那绍也是无能为力了。”

诸葛瑾面露喜色,道:“这样也好,那就有劳方将军你多劝劝刘使君了,瑾在此谢过。”

方绍忙道:“子瑜兄言重了,这件事于公于私都是绍的本份嘛。”

方绍这边忽悠了诸葛瑾大半天,把他的心态从而先理直气壮的来要债,变成了忐忑不安的苦求还钱。

搞定诸葛瑾后,刘备自然是十分高兴,立刻便也有了时间,第二天便设大宴招待了这位远道而来的客人,并亲口答应,只要拿下汉中,便立即归还荆州。

而诸葛瑾显然比鲁肃要认真的多,只怕到时又空口无凭,所以一再要求刘备立下借据,刘备倒也干脆,大笔一挥就写下一封借据。

于是,敲定了这件大事后,主客双方都是松了口气,之后便绝口不提荆州。刘备对诸葛瑾也是客气到家,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的,也算是给足了诸葛亮的面子。

吃饱喝足,又拿到了刘备亲笔借据的诸葛瑾,十天之后才决定回江东。而方绍则在老婆再三要求下,要歹劝说自己这位亲戚在临别前来走一趟。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