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慈禧的权欲(1 / 2)

加入书签

北京的春天,来得比较迟。故宫护城河边的柳树,一点绿意都没有。阳光也透着几丝冰冷,在紫禁城血红色的城墙上投下斑驳的暗影。这座四四方方的老皇城,将宫内宫外分隔成两个世界。中国这时有四万万人,终其一生,有机会走进这座权力牢笼的人,不会超过四百。没有人走动时,这里显得异常安静,安静得让人感受到难以忍受的孤独。

四十八岁的慈禧,立在紫禁城西边的储秀宫外,雍容华贵的衮凤长袍拖到地上,脚上是一双绣花鞋,鞋底中央是四到六寸的木底,使她的身材显得更加修长。她一头秀发,用一根别致的玉簪盘在头上,脖子上挂了一串色泽很好的珍珠项链,左手腕上带着两只雕有兰花图案的金手镯,她望着储秀宫内的雕花门窗,铜镜妆台,檀香木椅,一切都还是她初进宫的模样!

此时的慈禧,已贵为圣母皇太后,慈安也死了,她搬入了长春宫,但她还是很喜欢储秀宫,这是她1852年初入宫时居住的地方,在这里有她的青春,有她的欢笑,她还这里生下了同治皇帝载淳。每当慈禧心情不好时,她总喜欢回到这个梦开始的地方看看。

慈禧今天的心情很不好,是因为军机大臣李鸿藻在策动“清流派”弹劾李鸿章,这件事情恭亲王也知道,即便不支持,也是默许的。支持弹劾李鸿章的人很多,都是重量级的大臣,翁同龢、张之洞、张佩纶,甚至拿枪杆子的左宗棠,他们想借中法之战扳倒李鸿章。这在慈禧看来,不仅是要打她的脸,更是要把她赶回西宫的信号。

这一年,光绪皇帝已经快十三岁了,古代皇帝一般到十四五岁就该成婚亲政了。如果任由恭亲王、李鸿藻、左宗棠、翁同龢把李鸿章搞掉,光绪皇帝亲政,她铁定要靠边站了,这朝堂之上,她最信任的人,以前是恭亲王,现在是李鸿章。

恭亲王曾经是慈禧最亲密的战友!咸丰帝死后,慈禧的儿子同治继位,肃顺等八大顾命大臣企图专权,权力欲极强的慈禧非常不满,联合在京主持和谈的恭亲王奕訢,发动辛酉政变,逮捕了八大臣,杀了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肃顺斩立决,其他人革职,终于垂帘听政。那一年,慈禧才二十六岁。

但现在,恭亲王对慈禧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威胁。虽然被革除了议政王头衔,但恭亲王仍任领班军机大臣与领班总理衙门大臣,掌管军机处和总理衙门——军机处在清朝地位特殊,从雍正年间开始,军机处虽然都是兼职,但总揽军政大权,凌驾于六部之上,军机处加上皇帝,就是大清的最高决策机关。而总理衙门,会跟洋人打交道。他最近和李鸿藻、翁同龢走得太近了,以至于慈禧怀疑他们要勾结起来让光绪皇帝很快亲政,这是视权欲为性命的慈禧太后绝对不接受的!

而李鸿章,慈禧是绝对信任的。当年慈禧太后拉拢慈安太后,在光绪皇帝即位的问题上独断专行,绕过了军机处,对固守正统的清流大臣也是极大的刺激,他们认为慈禧违背了清朝祖制。对光绪的继位,宗人府是反对的,因为这坏了嫡长子继承这个大统,当时很多清流大臣也不满。慈禧就在宫里她说她生病了,李鸿章就推荐了薛福辰去给慈禧看病。薛福辰实际上是李鸿章派的一个密探,告诉她李鸿章全力地支持她。有了李鸿章这一支淮军驻扎京师,慈禧才肆无忌惮立了光绪皇帝。从那时候开始,慈禧对李鸿章的信任无以复加,很多时候,只有李鸿章懂得她的心思。

一想到这么多人要弹劾李鸿章,慈禧的心情就有几分焦虑。

慈禧走进储秀宫里,坐到梳妆台前,李莲英上前帮她梳头,望着铜镜里一头乌黑发亮的长发,慈禧心里很得意,嘴角露出微笑,但看到额头日渐增多的皱纹,慈禧又不禁叹了一口气。是呀,她已经四十八岁,光绪皇帝一天天长大,她一天天变老,这是多么残酷又不得不接受的事实,快到更年期的慈禧太后,内心的烦躁感和孤独感越来越强烈,感觉到前所未有的危机!

这时,储秀宫外的小太监来报,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到了,慈禧宣见。

李鸿章很奇怪,储秀宫根本就不是议事的地方,慈禧太后为什么在这里召见自己呢?他心中有一种不祥的预感。

慈禧见了李鸿章,让李莲英将一叠抄有朝廷官员奏折的《邸报》交给李鸿章,上面全是各大臣要求撤回留美幼童和弹劾李鸿章的奏章。

李鸿章道:“老臣刚派儿子去上海稳定了股市,就又有这么多大臣旧事重提,迫不及待跳出来要求撤回留美幼童,还集体弹劾老臣,这背后肯定有大人物在谋划和支持!”

慈禧冷笑一声,道:“他们这些人,表面上是弹劾你,实际上是在打哀家的脸呀!”

慈禧的身后,站着的人,除了李莲英,还有荣寿公主,她是恭亲王之女,十二岁时慈禧赐名,做主指婚于额驸景寿之子志端,结果她十七岁时,额附志端就因病去世,她没生儿育女,没有精神寄托,所以性格有一点古怪,一直跟在慈禧身边,和慈禧很亲近,参与一些政事的讨论,她从来不为娘家人说话,一心向着慈禧,所以很讨慈禧太后喜欢。

但这一次,慈禧和李鸿章有要事相商,却让荣寿公主退下了,连李莲英也被支走了。储秀宫里,只剩下慈禧太后和李鸿章两人。

慈禧开口对李鸿章说:“李中堂,你和哀家,相识已经二十年了吧,你老实说,哀家现在处理朝政,是贪恋权力吗?”

李鸿章摇摇头,说:“太后垂帘听政,日夜为国事操劳,不了解你的人才会说你贪权,实际上,您是迫于形势,不得不主持大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