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章 军火贩子(1 / 2)

加入书签

128章军火贩子

(本故事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历史上,1937年七七事变前夕,日本的钢铁年产量为580万吨,炼油168万吨,船舶制造能力为520万吨(此数字不准),经济总量为283亿美元;上述项目中国方面分别为4万吨,1.5万吨,0吨,3.6亿美元。

虽然经过武爱华一年多的作弊式发展,在飞机制造能力、坦克制造能力、汽车制造能力这三项约相当于日本能力的一半,但其他数字都还差得很远。即便在经济总量上,江西、福建两省加上全国,也不会超过30亿美元。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但是,即便处于劣势,武爱华却有着无比的信心。

与日本等列强争雄,武爱华有几个优势,一是理念先进,二是成本低廉,三是能洞悉历史走向,四是拥有“功勋系统”这个作弊器。当然,武爱华的劣势也非常明显,最大的劣势是中国整体的落后及人心的不统一,力量的不统一,缺少一个强势的力量或核心一统国力,虽然后世最终实现了统一,可是,那是在毁灭中的统一,国家最后一点力量被消耗在战火之中,作为二战的战胜国,又没从国际上得到任何好处。武爱华来了,自然要避免这种情形的出现,只是这起步阶段特别艰难。第二个劣势则是武爱华的势力目前太过于依赖系统,企业、军队,都依赖于系统,这是很危险的。万一哪天系统不灵了,怎么办?

所以武爱华虽然按照申仁的说法在印制世界货币,但印制的速度却不是申仁说的那种,而是按照申仁说的数量的10倍在印制,只不过,投入到市场上的是严格按照申仁说的规模办的罢了。

……#……

这一年多来,武爱华除了埋头种田,积蓄实力外,日本也加快了侵略中国的步伐。

在原本的历史上,到了“七七事变”之时,日本事实上并未准备好全面侵略中国,七七事变其实与九一八事变一样,是一群中低级军官搞出来的东西。1935年“华北事变”后,日本大力进行以征服中国和称霸亚洲为主要目标的扩军备战,加速了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步伐。1936年4月17日,日本内阁决定向华北增兵,由裕仁天皇亲自任命的新任司令官是原任第1师团师团长的田代皖一郎中将,新任驻屯军参谋长为桥本群少将,新设置的驻屯军步兵旅团由河边正三少将任旅团长。根据日方公布的数字,增兵后的中国驻屯军由原来的1700余人增至5700余人。而实际的增兵人数据称远远超过日方公布的数字。据上海《申报》的调查,增兵后的兵力达1.4万人,还有人认为日军兵力超过2万。分别配置于天津、塘沽、唐山、滦县、山海关、秦皇岛等地。

但是,武爱华在闽赣两省的强悍战力,以及最终与蒋介石集团握手言和,让日本感受到了一种威胁。

日本陆军部评估:红军独立纵队的装备已经略强于日军,其战力已经与日军持平,而该部一贯仇视日本,因此,要征服中国必须要有一支力量能够对抗红军独立纵队,要将其消灭在未长大之前。

日本陆军部认为,红军独立纵队目前的野战兵力在20-30万之间,考虑到战斗意志等因素,日本陆军应该在战端起时,在中国的总兵力应该不少于10个甲种师团。

在历史上,直到“七七事变”爆发时,日本总共只有17个常设师团,但因为武爱华横空出世,在1936年5月至1937年5月间,日本又编制了8个师团,其师团数达到25个。

在历史上,日本对于侵略中国的国策早就在《田中奏则》中得以明确,但在具体策略上却分歧颇多,南下、北上、强占、怀柔、蚕食,什么主张都有。但是,武爱华的穿越却让日本明白,过去的中国也许没有什么军队是日本陆军的对手,现在却出现了一个可能的对手,因此,其具体策略得到了空前的统一:那就是不管什么策略,消灭中国最强劲的抵抗力量都是必须优先考虑的策略。

但是,日本也不可能过度刺激列强和中国,因此,它向中国的增兵就显得很诡异。华北驻屯军得到了加强,由历史上的8000人增加到了5万人,这个增兵计划在一年之内完成;另有10万以上的部队则在我东北地区登陆,暂时加入了关东军序列,给人的感觉是日本依然在防备苏联,固守东北;此外,驻上海日租界的海军陆战队也由历史上的3000余人增加到了一个旅团8000余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