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4章 钢铁大跃进(2 / 2)

加入书签

福州钢铁集团因为从1936年就开始建设,特别是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冶炼技术(系统出品),因此,福州的特种钢铁产量与质量都在世界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只不过,其特种钢铁差不多都在自用,并没有用于出口,外界不知道罢了。

不过,包头钢铁集团与马鞍山钢铁集团才是武爱华在二战中大打出手的“底牌”!

后世的天朝公民,几乎就没有不知道包头的人,也没有不知道包头以什么最为著名的人。钢铁、有色金属、稀土,是包头的三大品牌资源。后世,包头的钢铁产量可以达到1000万吨以上,有色金属产量达到100万吨以上。至于稀土,不管后世如何,武爱华更是准备有序开发,绝不向国外出口,这可是真正的战略资源。

在《三年规划》中,包头将被建成年产生铁200万吨,钢200万吨,铝5万吨的大型重工业基地,其中铝是制造飞机的重要材料。

包头的建设,实际上起源于1937年7月,武爱华带着部队到华北的时候。但整个1937年主要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1938年,第一台高炉和第一台转炉开始点火冶炼,当年就生产出了5万吨钢铁;而1939年则向中国贡献了20万吨钢铁产量。

1938年下半年开始,包头又迎来了新的建设高/潮,根据规划,在1939年底之前,将形成60万吨钢铁的生产规模,1940年底之前,将形成120万吨钢铁生产规模,而最终到1941年底即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形成200万吨的生产能力。

除了钢铁与有色金属外,包头的轻工业发展也十分不错。譬如纺织印染业、皮革业、食品加工业等,因为大量采用先进的工业技术,这些工厂的产品大部分用于出口。

譬如包头生产的牛肉罐头,1939年就向德国销售了5万吨1.5亿听,德国拥有500万陆军,每个士兵每年竟然可以分到30听来自中国的牛肉罐头。

如果说包头是一个以重工业为基础的综合工业基地,那么,马鞍山则完全是一个钢铁基地了。

马鞍山属于后世中国七大铁矿区之一,但马鞍山铁矿的开采历史却比较早,1918年即民国7年时,马鞍山就建好了第一条长约2公里的矿区铁路,开始了铁矿石的开采。

马鞍山的铁矿总储量约16亿吨,其中可开采量为10亿吨,矿石平均含铁量为36.5%,开采与冶炼价值非常高,与中国铁矿的总体质量较差相比,马鞍山的铁矿石属于优质铁矿。

因为马鞍山距离南京非常近,又处于江南,拥有地利之便。因此,在《三年规划》中,马鞍山钢铁集团将被建设成为一个年产生铁300万吨,粗钢300万吨总计钢铁产量达600万吨的世界最大的钢铁企业之一。

为了完成这一建设任务,仅从德国聘请的钢铁专家就达500人。至于各类建设人员,更是高达20万之数,当这些人在1938年底到达马鞍山时,几乎立即就形成了一座中型城市。

在建设档期上,1939年将形成100万吨产量,1940年为200万吨产量,1941年为300万吨产量。

如果这三大钢铁基地得以如期顺利建成,中国的钢铁产量将达到1300万吨以上。这个数字,在中国钢铁生产史上,绝对是牛b的存在!

后世天朝,在1960年时经过“全民炼钢”的努力,其产量才达到1351万吨,其质量当然不用说了,大多数好钢都炼成了烂铁,此后的产量就一路下滑,直到1969年才稳定增长到1333万吨。

武爱华如此狂热地“炼钢”,算不算是钢铁“大跃进”呢?既算,又不算。

算,是指发展速度,这个速度放在世界各国都是疯狂的;不算,又是指实力。武爱华的“功勋系统”拥有系列的冶炼技术,而且这些技术甚至远超于这个时代,好在武爱华并没有疯狂地将1980年代的钢铁技术拿出来,而是只拿出了1945年代的,少数特种钢铁的冶炼,最多也就1960年代的水平。

其实,钢铁产量看起来这么多,实际上也不算啥。譬如某个地区,以前没有发现铁矿,其钢铁产量就为零,但一旦发现开采之后,也只要一到两年的时间,或者三到五年时间,就可建起上百万吨产量的钢铁企业。至于这个建设速度,则与投资方的考虑有关,而与钢铁生产技术的关系,却微乎其微。

后世天朝的“大跃进”,之所以出问题,是每个村庄都在上钢铁项目,完全是土法炼钢,其炼出来钢铁,质量又怎么可能过关。那种钢铁,将之放在唐朝或宋朝去使用可能还行,但要用来生产现代机械,其要求就太高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