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薛国观的馊主意(1 / 2)
崇祯在大殿中踱来踱去,一刻也停不先来,毕竟这种大规模的战事,自他登基以来还是第一次。↖,
可以这么说,这次大战,投入都是双方的精锐力量。
明朝这边除了吴三桂手中的六千关宁铁骑,还有整个辽东的十五万精兵,加上之前杨嗣昌从陕西填充过来的十万精兵,再加上此次从九边各处调过来的精锐之师共计十三万,大明在辽东之地总工投放了将近四十万的兵力,而且,这还是个真是的数字,没有半点夸张。
反观皇太极一方,步兵骑兵加起来只有十六万人,还不到明朝的一半。
可以这么说,如果打仗的时候胜负是用投入人数的多少来衡量的,那么明朝早就甩了皇太极一零零八六条街了。
可惜,现实是残酷的。
别所十六万对四十万,就是对八十万,该胜利的还是要胜利,该失败的还是要失败。
“现在战况如何了?”
崇祯问道。
“回陛下!”此时,平台大殿上,所有三品以上的百官一个也不许回家,全部在大殿上等待陛下的随时召见。
姜逢元站起来说道:“据报,现在双方都在加紧调兵遣将,两方都极尽克制,虽然发生了一些小规模的冲突,还没有开始大战。”
“不过!”姜逢元又说道:“陛下,据臣所知,皇太极日夜派骑兵骚扰我军后方,意图截断我大明军队的粮道。”
“无妨!”薛国观出列,说道:“陛下。我军人数众多。定可以以多击少。辽东督师又是洪承畴这个老将,应该不会有任何问题。”
崇祯听了,也暗自松了一口气,洪承畴是老将不错,在陕西的时候攻打李自成,就把李自成打的生活不能自理,而且百战百胜,无一败绩。
就凭这一点。皇帝就十分相信洪承畴。
“陛下,臣以为此时也不可掉以轻心!”刘遵宪从队列中蹒跚出来,这两年没见,刘大尚书又老了很多,“辽东军粮本就不多,此次又调集大军入境,若是战事旷日持久,怕是难以延续,老臣奏请陛下,应该及早准备。保证前方将士们的军粮。”
“准!”崇祯环顾四方,看了看臣子。说道:“诸卿可有什么筹粮的具体计划?”
下面的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到干实事的时候,便没有人说话了。
“陛下!”刘遵宪接着说道:“辽东军事不同陕边,臣以为朝廷应该晓谕洪总督,让其加紧戒备,莫要轻敌冒进,辽东局势关乎大明国运,更是扼守帝都之咽喉,兹事体大,臣以为还是稳扎稳打为好。”
崇祯点点头,笑着说道:“善,内阁这就拟旨!”然后,又有些忧虑的说道:“朝廷国库空虚,若要稳扎稳打,须得有大量军饷支撑,如之奈何?”
这也是个实情,前方的将士很多,也很能打,可是如果饿着肚子打就歇逼了。
可是皇帝一旦问到军粮这个问题,下面的群臣又像是吃了哑巴药似得,不说话了。
皇帝气得没办法,自己退出大殿,来到殿后的偏殿休息,而这个时候,薛国观入内密奏,说是有解决军饷的办法,可是只能密奏。
皇帝宣薛国观偏殿相见,亲自将他迎接到座位上,问道:“薛爱卿有何良法可解朕之急难?”
薛国观俯首顿拜,说道:“当今国库空虚,可是那些世代受大明恩惠的王公贵族,特别是勋贵之后,哪个不是腰缠万贯富可敌国,可如今国难当头,竟无一人慷慨为国,是在可恨!”
“薛爱卿的意思是?”崇祯疑惑的看着他。
“借助!”薛国观说道:“让那些有钱的家伙把银子拿出来,朝廷也不亏待他们,就按照借贷的方式,等辽东战事平定,明年税收收上来以后,再行偿还,如此,眼下之急可解矣!”
“可是!”皇帝想了想,又摇了摇头,说道:“不妥!”
当然不妥,堂堂一个皇帝,穷到向底下的大臣借贷,传出去名声自然不好。
薛国观当然明白皇帝的意思,微微一笑,说道:“陛下不必担忧,那些外臣,由臣代劳去说,至于那些皇亲国戚,恐怕还得陛下您亲自下旨!”
崇祯依旧摇头表示不同意。
然而,薛国观又道:“辽东之事最急,耽误不得!”
意思是现在脸面啊节操啊神马的都可以不要了,只要保住祖宗留下来的东西,保住祖宗的坟茔就可以了,不然人家皇太极打到你的脸上来,你毛线都没有了信不信?
听了薛国观这么说,崇祯终于才点了点头,表示同意。
于是,接下来的“借助!”就开始了。
薛国观这货是内阁首辅,堂堂的朝廷第一人,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在外臣中威信虽然不怎么样,可是只要搬出一个臣子为国的大义理由,那当官的不管是多是少,哪怕家里只有三两银子,也得交出二两不是么?
不过,大多数都是敷衍了事的。
比如姜逢元,贵为吏部尚书,有名的富翁,可是到了借助的时候,竟然只拿出来一百两银子,还说这些银子是他平日里省吃俭用节俭下来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