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8章 留中不发(1 / 2)
晨曦微露。
刘钧已经开始在上房批阅奏章,处理朝政。最近朝廷最主要的几件事情,一是新朝第一次科举已经开始,县府院试已经考完,今年的童试也是历朝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
据下面的奏报的数字统计,大汉全国各地下场参加今年童试的考生,突破了百万大关。这个数字让刘钧也不得不感叹大汉人口众多,读人也多。
有的县下场考试的考生多达数千人。
其中皇帝的家乡黄州麻城,县试者达三千余人,而上海县的考生比麻城县还多,但考生人数最多的却不是这两县,而是河南的汝阳县,参考的人数多达八千余人。
大汉的童试也如前明一样,分为县试、府试、院试,不过略有更改,改过去一年两次考为集中考试,县试府试院试,每次相隔半月,五月开考,七月结束。
多数的考生会在第一轮的县试被刷下,然后有的在府试刷下,能够通过三轮数场考试,成为秀才中,相当少。
童试的录取率比进士的录取率还要低,童试中最难的一关是府试。
今年的科举,虽然刘钧有意改革,不过童试依然是照顾了多数官员们的想法,童试沿用明朝时的办法。
童试三考的考试内容大致相同,以四义、本经、论、策为主。府试的题少于县试,县试要求学生写以四和本经为题的八股文各一篇,论一篇、策问一道。
但府试仅需写一篇八股文和论一篇。院试考题包括“四、本经、策、论”,考题数量、形式与县试基本相同。
三试中以府试最难取,考生也最多。童试中,以往参考的考生,如果以前考过了县试,下科就能直接参加府试,而府试最难,因此以往每年有无数人在府试这关被拦下,也就导致每年童试。参加府试的考生总是最多的。
考过县试和府试,最后还得经过院试一关。
到了院试时,百万考生已经大量被拦下。院试的录取率不到百分之十,如这次上海县试四千余考生。录取了近三百,而一般县只录取六七十名。
大汉今年的童试,刘钧让地方学官加大录取率,如汝阳、上海、绍兴、麻城这样的考生数量极多的县,录取数为三五百。一般的大县为一二百,普通县为五六十。
最后今年童试录取的生员总数为五万人。
这意味着今年新产生了五万名秀才。相比起过去,起码翻了一翻。
不过对于朝廷来说,多录取点秀才也没什么影响,除了每县秀才的前二十名,能享受廪米资格,每月点禀米,其余的秀才不需要朝廷额外支付什么,他们也不再享受优免待遇。顶多就是有个功名,多点荣耀。能见官免跪罢了,朝廷不在乎多给增加些秀才。
据统计,以往天下就有不下六十万秀才,现在增加五年,也算不得什么。
在明代,读人通过童试后就成为了秀才,而秀才是得在官学进学的,称为生员。每府县的官学,都规定了生员数量,一开始每县只有二十人。后来又扩招。增加了增生,再到后来,又扩招,增加了附生。而且附生没有名额限制。
这也主要是因为秀才的功名一般都是终身的,虽然在县学中,秀才们也要参加月考岁考,规定了考试成绩生为六等,最末等则要取消秀才功名。但基本上,很少生把成绩列为末等。革除功名的情况,这就导致秀才数量一直在增加。
到了明中后期,许多县的附生,都已经是固定名额的禀生和增生的几十倍,多达几百人。甚至一些大县的生员已经多达近千,府学往往有几千人。如明末时上海县学的生员就多达近七百人,包括上海县在内的松江省的生员更多达三千余名。
浙江一省的生员,更多达数万。
大汉朝现在取消秀才们的特权后,更是扩大了录取规模,一科就录取了五万人。
新进五万秀才,加上原来的六十万秀才,已经参加完了今年的乡试资格考试,也就是科试。
今年的科举参考人数也达了六十万,其中有大约五万生员因各种原因未参与科试。
仅江西一省科试,就有五万名秀才参加。
由于秀才的数量太多,因此在正式的举人考试乡试之前,还得有一场乡试资格考试,科试,由提学官们主持。
只有通过了科试的生员,才能称为科举生员,才有参加乡试的资格。
明中期以后,科试的录取率一般为三十比一。
刘钧同样的提高了今年科试的录取率,考试之前,他已经定了录取数额,天下总录取六万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