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六章改变命运(1 / 2)

加入书签

因为王勇而改变了前世命运的人很多,老书记,陈强,叶老太太,王庆几乎他身边的所有人都是,或多或少罢了。≧

比如老书记,按照前世的记忆,他应该是很快就因为受那年还是会计的刘耀武贪污事件的影响,很快就就退休了。再也没有在村里翻起过什么浪花来,甚至因为儿子开大车除了车祸,赔了一大笔钱,还成了村里的破落户。

还有陈强,一辈子都在和土地打交道,靠着家里的几亩地辛苦的拉扯着家里两个孩子,农闲时也跟人出去打工赚点钱补贴家用,一辈子庸庸碌碌。

比如刘洁,不上学之后一直在家务农,在媒人介绍下嫁给了离家不远的一户农家的小伙子。可惜多的并不幸福,后来更是精神出了问题,整日里疯疯癫癫的。

还有陈桂杰,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民,现在却是引领整个华夏婚庆事业风尚的风云人物,连京城有大人物结婚都点名道姓的把自家孩子的婚礼要给他的公司操办。

类似的人还有很多,比如父母,比如小伙伴们,还有很多的亲戚朋友,其中也包括王勇的大姨夫——冯正山。大姨夫年轻的时候赶上了机会,县里规划的五小企业之一的磷肥厂就被选定在他所在的乡镇。

作为一个出生在乡政府所在地的农民,因为读了几年书,幸运的一夜之间变身成为了国家工人,改变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

在那个年代,工人身份在农村可是相当受人羡慕的,一个旱涝保收就足以让所有的农民倾其所有的也想要自家人里出一个工人。

想要成为工人,农村户口那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当时的规定是要优先安排城镇户口的无业人员,农村户口顶多也就是个合同工。干一样的活,工资没人家高,什么福利待遇都没有。这就是传说中的同工不同酬!

所以,那时候,一个城镇户口的名额绝对可以让无数的农民们为之疯狂争夺,甚至是不惜一切代价,就为了能跳出农门,成为城里人,成为一名工人。

可惜,随着改革开放之后市场的放开和私营经济的兴起,磷肥厂举步维艰,虽然没到破产倒闭的状态,但是也不再是人们争相羡慕的单位了。

不过,一个工人身份在九十年代还是备受瞩目的,因为有了这个身份就是国家的人,就可以在老了以后能够吃劳保。所以在九十年代初期,王勇大姨夫就花钱给他儿子买了一个城镇户口,然后托人很顺利的就把他安排进了磷肥厂。

买户口花了大价钱,家里也因此变得几乎是一贫如洗不说,还欠了不少外债。为了还债,为了给儿子攒钱盖新房娶媳妇,两口子没日没夜的忙活着。

除了上班,冯正山还要抽出时间和妻子忙活家里的那几亩地。为了能多点收入,还租种了村里几亩地。每年一茬西瓜收获之后,立马栽种一茬蔬菜,一年到头不得闲就为了能多赚几个钱。

除了冬天天气寒冷之后,剩下三个季节几乎就没有空闲的时候,总是忙忙碌碌的拖着疲惫的身子出现在工厂,在田野,在家里。

九九年秋天,冯正山因为脑出血送到医院的时候已经就不行了。因为大女儿已经结婚,儿子也刚结完婚,工作也安排好了,可以说这老爷子是含笑而去了,没有留下太多的遗憾。

可是,这一世,因为王勇离奇遭遇,冯家的命运也得到了彻底的改变。作为王勇老妈田秀华的唯一的亲姐妹,亲姐姐一家,自然备受照顾。

别的不说,刚开始跑客运的时候,为了能方便姐妹俩互相往来,田秀华硬是逼着县客运公司同意她更改线路,让班车能够从姐姐家门口通过。

王家刚开始有些名气的时候,冯家就已经在自家地里建起了四五座温室大棚全部用来种植大棚西瓜和大棚草莓这种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高大上的玩意儿了。

在那个年头,普通人根本就可不可能在寒冷的冬季了有机会见到西瓜这种夏季才有的水果的,这价钱自然也就不一般了。靠着五个大棚的西瓜,冯家一年的收入都要比冯正山在工厂大半辈子的工资还要多了!自然也就不用那么拼命的忙碌赚钱了。

更何况,儿子冯新也争气,工作之余凭着各种关系广交朋友,西瓜专业农业合作社办的风生水起,远近闻名,既得了利,还得了好名声。

媒人来提亲,因为腰包鼓鼓的,老冯自然不会胆怯什么。两孩子一见面就彼此相中了对方,双方家长也没啥意见,认识没半年就把婚礼给办了。

儿子女儿都该结婚的结婚,该出嫁的出嫁了,老冯同志也即将退休,这心态更加的放松了,每天乐呵呵的去厂里和老伙计们一起忙完班里活,回到家里就召集一帮人,撑开桌子玩玩小麻将。

就这样,每天呵呵小酒,抽着儿子,女儿孝敬的好烟,在众人羡慕恭维声中和一帮相熟的乡亲朋友打打麻将,那小日子过的不要太舒心了!

想到这里,王勇起身趴在阳台的围栏上,眼睛在下面四下打量了一下,看了个遍也没现大姨夫的身影。

不过很快他就明白过来,懊恼的在自己脑袋上拍了一巴掌。大姨夫在这里,在今天这种场合,那可是贵客,是要担负起陪娘家过来的亲戚的重任的,怎么可能会安排外面吃饭啊!

可惜,今天老爸不在这里,要不然,他们两个同为老田的家女婿,见了面肯定要到家里聚聚,喝喝小酒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