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1 / 2)

加入书签

这一年,林忆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电影上,所幸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也足以告慰林忆这一年的努力了。在这一年的年尾,林忆仍然受邀参加这一年的春节联欢晚会,又表演了一首注定会在这一晚大红大紫的自己的新歌《龙的传人》。因为龙的形成记录了古代民族发展的聚合过程,国人常以龙的传人引以为豪。

这个说法有一个形成的过程:龙的形成记录了古代民族发展的聚合过程,而且牢牢地铭刻在国人的头脑之中,我们常以龙的传人引以自豪。世界上原本没有龙,而古代的图腾为什么是龙呢?在远古图腾时代最早的传说是女娲氏和伏羲氏为人类祖先,而他们都是人头蛇身。历史的发展,部落的联合,特别是炎、黄二帝在保定以北联合后,各部落纷纷加入到这个大家族中。当马图腾部落加入进来,就在蛇头上加马头,鹿图腾部落合并进来,就在马头上添鹿角,鱼部落进来,就在蛇身上增鱼鳞。于是,龙身上综合体现了多种动物的特征:如兽足,鸟尾,山羊胡子。龙的形成体现了民族平等和民主,部落不分大小合并进来就亲如一家,这是优秀民族文化的创举,直到今天,各族人民大团结仍体现了这一光荣传统。

龙的形成过程就是民族团结统一的过程,这种民族大融合到唐尧时基本完成,确定了龙这一形象。根据《竹书纪年》(躲过了秦始皇焚书坑儒,到东晋时,在魏安厘王的坟墓中发掘出来的竹简)记载,尧生在伊祈山(在保定市西南40公里的顺平县境),尧母庆都为陈锋氏部族,生于斗维之野,今保定市西南唐县、望都一带。唐县有庆都山,在县城东七公里,传为尧母居住之地。望都县城内有尧母坟,北关有尧帝庙。

庆都出生时常有黄云覆其上,及成年常有龙随之……既而阴风四合,赤龙感之有孕,十四月生尧于丹陵(即伊祈山)。今伊祈山尧母洞,即尧出生地。这就说明赤龙族当时就栖身生活于伊祈山附近,更加深了龙与华夏民族的血肉关系,也说明了龙的传人在尧时已为世人所共认。

“龙的传人”还有其独特的精神与意义。华夏民族有着极强的凝聚力与团结统一的优良传统。在历史的长河中,世界上有不少民族消亡了,其中不乏有为人类作过杰出贡献的民族。而华夏民族数千年来,虽然经历了和自然及敌人的严酷斗争而不解体,并日益繁荣,就是因为她有一个光辉的整体形象,有一个团结奋进的精神纽带,龙起着维系和向心的作用。龙文化已成为东方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

希望我们每个国人成为一条龙:“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中华大地上,到处可以看见“龙”,从划龙舟,舞龙灯,到龙的绘画,龙的雕刻,龙的旗帜等。龙,深深扎根于国人的心中,成为华夏民族的象征。龙的传说历史悠久,商代甲骨文中已有结构完备的“龙”字,龙的图案和传说更可追溯到遥远的史前文化。一般认为,传说中各种各样的龙其实都是远古时代中华名族的族微图腾。人们推测,以蛇为图腾的部落不断战胜,融合其他部落,逐渐形成了华夏大民族,他的图腾也兼取被蛇合部落图腾的特点,以角似鹿,头似牛,嘴似驴,眼似虾,耳似象,鳞似鱼,须似人,腹似蛇,足似凤。最后拼合成华夏民族共同崇拜的形象—龙。龙体现了中华各部落的大联合,大团结,它在人们心目中所具有的强大的生命力,也正是华夏民族无可估量的创造的象征。以龙为图腾,称为“龙的子民”更为准确,国人是“龙的子民,炎黄子孙”。

虽然“龙的传人”这一提法十分常见,但是其提法的科学性仍常有争议。

中央党校出版的《学习时报》,在头版头条发表统战部副部长的文章:《对当前民族领域问题的几点思考》。文章指出:汉族喜欢说的“龙的传人”、“炎黄子孙”其实并不科学,近年东、中部一些服务窗口对来自西藏、新疆的客人“另眼相看”的做法很伤民族感情。所以,汉族作为人口最多的民族,尤其要坚决同本民族的分裂主义分子作斗争,尤其要防止大民族主义。

《华夏青年报》也有报道指出,只要从华夏的历史来看,笼统地说我们是“龙的传人”是“炎黄之孙”,都很牵强。该文将这一关系解释为:古代传说有个伏羲氏,他教人结网,从事渔猎畜牧,后来不知怎么,就把他说成了是华夏民族龙图腾的缔造者。炎、黄二帝,由于他们发源于甘肃东南部的戎族,也是伏羲后裔,于是就都成了“龙的传人”。

当然林忆的歌曲就不涉及这些政治上的问题,只是纯粹想表达一下自己的一颗爱国心和一种民族自豪感,就像歌词里写的那样: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