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2 / 2)
……………………………………………………….
建安六年六月二十一日,襄阳,荆州牧别驾蒯良府
“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里中有三坟,垒垒正相似。问是谁家冢?田疆古冶氏。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理。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谁能为此谋?相国齐晏子。”别驾府的书房之中,一名相貌俊朗、气宇非凡的白衣青年文士若有所思地轻声吟颂道。
“呵呵呵……孔明,你还是如此喜欢吟颂这首《梁父吟》啊!”一名相貌魁杰有雄姿的中年文士举步迈入书房中,朗声笑道。
“子柔大人见笑了!”白衣青年诸葛亮淡笑回道。
“哎……孔明,你我年齿虽相差两纪(一纪十二年),但只需平辈论交即可,何必如此客套?”中年文士蒯良(字子柔,蒯越之兄)摇了摇头,颇有些无奈地笑叹道。“其实以你之才,若是愿意出仕,拜将封守也只是返掌之事而已!”
“亮平凡之才,何足道哉!”诸葛亮面色平和地回道,随即似是转移话题地说道:“刘荆州急招子柔大人前去议事,可是有什么紧要事务?”
“不错,是与江东战事有关的!”蒯良对诸葛亮非常欣赏,也没有隐瞒什么,出声说道:“前番荆州牧大人相邀刘备合攻江东孙权,我原以为刘备会明里应允、暗中推委,却不想他动手竟然如此果断,六日前已然命其弟张飞攻克庐江,尽夺孙氏在江北之地!”
诸葛亮面上隐隐现出一丝笑意,但瞬间又消失无踪。
“孔明,你既为刘荆州筹谋出这条三路齐出合攻江东的计策,却又要借我之口道出,内中原因恐怕不仅是因为你前次所说的人微言轻吧……”蒯良有些怅然地说道:“近年来刘荆州虽因年迈,不复进取之雄心,但也不失为当世之明主,我荆州民富殷实冠于天下便是例证。你若投得荆州麾下,当有施展才华之机会,但为何你却三番两次推阻我的举荐…………难道当真只有那刘备才能够成为你的明主么?”
原本表情淡然无波的诸葛亮,在听到蒯良最后一句话后,神色微微一变,以略带惊讶的目光看向蒯良。
蒯良淡淡一笑说道:“……你所筹谋三路合攻之计,明里看来是为刘荆州着想,但实际更大的受益者应该是寿春刘备!刘备早有图谋江东之心,然仅凭其一家之力,还不足与江东对抗。但若是由我荆州大军牵制住江东军主力,他便可乘机取事。你既献此计,又不愿为刘荆州效力,那我只能猜测你的目的是为了帮刘备……”顿了一顿,蒯良继续说道:“我愿代你向刘荆州献计,固然有欣赏你才华的原因,而更为重要的是此计的确有可能助我荆州彻底击败孙权。我向来便认为——孙氏是荆州最大的威胁,其盘踞江东六郡,且与我荆州有不共戴天之仇。若不能乘这个极佳机会铲除孙氏,日后被其缓过气来,则必会成为荆州心腹之患!”
直至此时,年轻的诸葛亮已明了自己是有些低估蒯良了——能够成为荆州两大豪族(蔡族和蒯族)之一的蒯族族长之人,怎么可能是个平庸之辈?不过,温雅和气的个性倒是很容易让人以为蒯良就是一个无害之人!
“刘荆州年事已迈,来日大去之后,大公子和小公子恐怕难逃夺位之争,届时……我荆州的前途未卜啊!我与异度(蒯越)虽殚精竭虑欲保荆州安定强盛,但毕竟我二人已过不惑之年……荆州青年才俊中,以孔明你和士元为最,原以为可以将安定荆州之责交托于你们,却不想你们二人皆无心为景升公效力……惜哉!惜哉!……”蒯良摇头轻叹道:“孔明!你欲投效刘备也好,亦或是愿留在荆州出仕也罢……只望你日后能够多为看顾一下我蒯氏一族……哎!”说罢,蒯良缓步离开了书房。
注视着身影已逝的房门,诸葛亮脸上流露出复杂的神色……
………………………………………………………
柴桑,郡守府议事厅
“什么??庐江已然失陷?”孙权震惊异常地失声喊道。
“是!主公……”跪伏于厅下的张司马颤声说道。那日逃出生天之后,张司马异常小心地躲过了不时在长江北岸巡逻的“锦帆营”,以徒步加游泳的方式,历经重重困难终得逃回了柴桑。一到柴桑之后,便即刻求见孙权汇报了失陷庐江之事。
“怎么会这样?庐江城中有5000余守军,怎会如此轻易便给刘备军袭取下来?既然被围攻,为何不命人来柴桑求援?”孙权面色逐渐转青,厉声问道。
“主公且请息怒!此事既已成事实,恼怒也是于事无补,还是先问清庐江失陷的经过和原由吧!”张昭沉声劝荐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