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章 水下舰队(1 / 2)

加入书签

第二百八十章  水下舰队

十二月五日,得到冯承乾的回复后,顾祝同率领刚组建的第31舰队离开了阿拉普港。

第三舰队是战区舰队番号,第31舰队是战斗舰队番号。当时,第三舰队只有这一支战斗舰队。

两天前,在冯承乾还没有批准第三舰队出战的时候,顾祝同就把潜艇派了出去。

可以说,在第三舰队里面,潜艇部队的状况远好于水面舰队。当时,第三舰队有一百五十六艘潜艇,其中六十四艘是远洋潜艇。正常情况下,这六十四艘远洋潜艇分成三批,一批在战场上执行破交作战任务,一批在后方基地休整,另外一批则在返回基地或者是前往战场的途中。也就是说,任何情况下,都有二十多艘远洋潜艇在中太平洋上活动,此外还有二十多艘在港口里待命。

与其他任何一个战场相比,中太平洋战场上的潜艇数量都不算多。

要知道,中太平洋战区占了整个太平洋的三分之一,面积超过四千万平方公里,其中有三条主要的国际航线,有数千座岛屿,经常在此活动的船只高达上千艘,战舰则有数百艘之多。正是在如此广阔的战场上,中国海军只部署了一百多艘潜艇,而且能够时刻在战场上活动的也就只有二十多艘远洋潜艇。与北大西洋相比,这个兵力密度,显然低得出奇,根本没有可比性。要知道,在北大西洋战场上,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已经投入了上千艘潜艇,时刻都有两百多艘潜艇在战场上活动,往往发起一次狼群攻击就会动用十多艘、甚至是数十艘潜艇。

只是,中国潜艇部队在中太平洋战场上取得的战绩非常不俗。

从一九四一年底到一九四二年十一月底,中国潜艇在中太平洋战场上总共击沉了三百六十六艘美国船只与二十七艘战舰,其中包括一艘护航航母、一艘轻巡洋舰与七艘大型反潜驱逐舰。

如果以投入战果比为准,中国潜艇在中太平洋战场上的作战效率超过了德军潜艇在北大西洋上的作战效率。

难能可贵的是,在取得如此重大的战果的情况下,中国海军仅损失了到十艘潜艇。

也就是说,相当于每击沉四十艘左右的船只,才会损失一艘潜艇。

以交换比为准,依然超过了北大西洋上的破交作战。要知道,在北大西洋战场上,德军每击沉二十多艘船只就会损失一艘潜艇。

能够取得如此战绩,有很多原因。

首先就是,中国海军从一九四二年初开始装备真正意义上的远洋潜艇,即由德意志第二帝国提供技术援助建造的“乌贼”级大型潜艇。这种潜艇的前身,正是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在大战初期的主力,即7型远洋潜艇。当然,“乌贼”级与7型潜艇并不完全一样,在建造的时候就根据太平洋上的作战特点做了修改,主要是加大了续航力与持久力、增加了弹药携带量、改善了居住环境等等。此外,从一九四二年底开始,中国海军在第四批次的“乌贼”级上率先安装了小型对空搜索与警戒雷达,使潜艇初步获得了远程对空探测能力,增大了在远距离上发现反潜巡逻机的概率,从而使潜艇在遭遇反潜巡逻机的时候,有足够的时间下潜到安全深度。到一九四三年,第七批次的“乌贼”级又有所变动,主要是采用了强度更高的钢材制造耐压壳体,把最大下潜深度由二百四十米提高到了三百六十米,还对舱室布局做了一些调整。

可以说,在一九四三年之前,“乌贼”级是太平洋上性能最好的远洋潜艇。

这种水下排水量达到一千八百吨的潜艇,能够以十节的速度在通气管状态下航行一万六千公里、在仅用蓄电池的情况下能以四节的速度航行二百四十海里,其最大潜航速度达到了十二节,最大水面航行速度为二十二节。正常情况下,总共能够携带二十八条鱼雷、或者是四十二枚水雷,此外还有一门八十八毫米甲板炮(初期是从德意志第二帝国引进的,后来换成了国产的八十毫米火炮)、一门四十毫米高射炮与四门二十毫米机关炮。全艇总共有四十四名官兵,其中军官六人。在没有潜艇支援舰协助的情况下,最大自持力为七十天,而在得到支援后,能超过一百二十天。

问题是,“乌贼”级的造价太高了。

可以说,这是中国海军在大战初期建造的大部分战舰都存在的问题。

当然,这也可以理解。

大战爆发前,虽然中德关系并不错,但是也并非毫无间隙,或多或少的有一些矛盾,因此德意志第二帝国在对华援助方面,总会有所保留,特别是在军事技术领域,多多少少都有点吝啬。结果就是,在大战爆发前,中国海军基本上只能自力更生,很难及时获得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军事技术。大战爆发后,这一情况得到明显改观,德意志第二帝国开始无条件的为中国提供最先进的军事技术,中国海军从中获益匪浅。结果就是,在新技术支持下,中国海军对大战初期建造的战舰都提出了较高的性能标准,从而使得造价居高不下,难以降低建造成本。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