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0.第870章 倭国武士(一)(1 / 2)
李烨只是路过倭国,并不想在倭国多做停留,还准备急着赶回辽东半岛,更不想引起倭国上层的紧张。
曾士冠急忙安慰倭国的官员,告诉他们李烨只是路过倭国,顺便来看看石见银山,不会在石见银山停留。
倭国的官员一颗心算是放到了肚子里,一个渤海国的王爷到了倭国,按照礼仪应该马上汇报给藤原基经,并有倭国的关白或者专门接待的部门出面接待,自己一个看管石见银山的小官,那里敢参合这件事情。本着多一事不如一事的原则,倭国的官员选择了暂时性的失明,没有人出面接待李烨,也没用人将这件事情汇报给藤原基经。
李烨和曾士冠站在一处小山头上,望着山脚下如蚂蚁爬行的倭国劳工,心中不由得感慨道:“人力是如此的渺小,看着这些劳工,让某不由得想起当年秦始皇建造长城的情景。士冠,为什么不用畜力,难道有什么问题吗”。
曾士冠那里不知道使用畜力方便,“先生有所不知,倭国少有牛马,百姓耕种也都是手种土刨,就算有牛马,价格也比辽东半岛贵上二三倍,自然没有直接雇佣人力划算”。倭国本土的马匹矮小,跟北方草原的马匹根本没有办法相比,牛羊更是稀罕之物,贵族出行都是用人抬着出行,很少能见到牛车、马车,这当然也跟倭国的习俗有关,但是也从另一面反应倭国的牛马的确不多。
没有牛马还说的过去,要是只看重经济利益,榨取劳工的血汗钱,李烨的心里就会很不舒服。李烨倒不是同情这些倭国的劳工,倭国劳工死活跟李烨一点关系都没有,用最少的时间开采出最多的银矿,这才是李烨想看见的,李烨太缺钱了,恨不得把石见银山搬到辽东半岛去。
李烨和曾士冠走下小山坡,想亲眼看看石见银山的坑道,一路走过来,李烨的眉头不由得皱了起来:“士冠,工地上怎么还用妇孺老幼,难道倭国还缺少年轻力壮的男子不成”。
曾士冠看了看身边背着一小箩筐的老人、孩子道:“坑道的挖掘速度太慢,青壮男子都下坑道开采银矿去了,只剩下这些妇孺老幼运送银矿,本想多招募一些年轻人,可是这些妇孺老幼都不肯走,就算给他们每天三文钱,他们也愿意留在工地上干活,他们图的就是这里的一天三顿饭”。
李烨彻底没有话好说了,是啊!平安时代虽然是倭国最好的时代,据说几百年都没有处死一个犯人,可是却为了一天三顿饭,情愿累死在工地上。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善良、勤劳是这些倭人的代名词,可是他们的善良和勤劳却换不来一顿饱饭和一身暖衣。
李烨不知道这是自己的大辛,还是他们的不幸,望着佝偻的脊背,看着幼稚的孩童艰难的拖着一筐银矿,脸上竟然没有仇恨的目光,而是带着一丝的喜悦和满足。一个孩子漆黑的小手上拿着一个雪白的满头,揪下一块塞给身边的一个稚气未脱的小女孩口中,小女孩脸颊上满是灰尘,单薄的灰布麻衣在初春中显得是那么的伤感。
李烨的鼻子一酸,强忍着自己不去看那个瘦弱的两个孩子,他们真的很容易满足,他们跟中原的百姓一样,都是这个世界上最勤劳、善良的一群人,穷苦的百姓没有错,他们是那些高高在上,手握生杀大权的统治者手中的棋子,他们只有走到绝望的边缘,才会拿起手中的木棒和锄头,喊出最震感人心的呐喊,让世界不寒而栗。
慢慢的走在崎岖不平的工地上,到处都是堆得像小山似的银矿,一堆一堆的竟然有几十座之多,一群群佝偻的倭人脊背上驮着一二百斤的银矿,走到矿堆前面,将背后的背篓中的矿石倒进矿堆中,紧跟着就撒丫子往坑道中跑去,生怕今天少背了一筐银矿。
一群妇人蹲在银矿堆旁边,用小锤不停的敲打着那些银矿石,把银矿石敲成更小的碎块,方便冶炼也更容易提炼银矿石中银锭。没有人愿意停下手中的活计看李烨一眼,那些堆在一起的银矿碎石就是她们一天的劳动量,每一堆只能拿到二十文钱,还要跟其他几个妇人分,李烨感觉自己现在就是吃人不吐骨头的资本家。
“先生,她们这些人都是志愿的,就算不给她们钱,她们也会来工地上干活,要不是工地容不下许多人,还会有很多这样的人来工地干活。现在只要站在石见镇一喊,马上就有上千人来干活,他们都在心里感激先生,要不是先生,他们可能已经饿死了”
就这样还能让人感谢自己,“没天理啊”,李烨把眼一闭,只能当作什么都没有看见,至少自己后世加班领导一分钱都不给,自己不是也干的跟狗似的,也没有看见李烨拿刀去砍人不是。既然这些人累的跟狗似的,还要感激李烨,那就让他们心里保持一份最原始的淳朴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