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大结义(2 / 2)
数日后,《水浒传》红遍整个长安。所有人都没想到作者会从最底层民众的角度来写这本书,以农民战争为主要题材。
李治知道如果《水浒传》出现在清朝时,统治者肯定会认为这本书是本反书,列为禁读之列。可是在贞观年间,不管是皇帝李世民还是群臣都愿意倾听底层民众的声音,这本书肯定会受到欢迎的。因为这本书阐述的道理和皇帝李世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理念相同,书中很多人物都是被官逼民反的,迫不得已逼上梁山的。最终逼上梁山的人,凝聚成一个拳头,形成了一个势力,就连朝廷也束手无策。
《水浒传》出现半个月后,武将子弟有些人已经开始私下结拜了。毕竟这些武将子弟的年龄和李治年龄差不多,都是十五、六岁,正是气血充足、义气当先的时候,更何况很多武将子弟的长辈都是战场上交过命的兄弟,结拜也就理所当然了。
承乾、李治、李欣把团队里的所有人都召集起来。
李治说:“最近市面上出现了一本奇书《水浒传》,大家都觉得挺好,据我和太子、李欣所知,很多人都已经私下里结拜了。今天呢,大家聚集到一起,是因为咱们的人数,已经接近一百零八人,符合《水浒传》中一百单八将的人数,不如今天咱们就一起进行结义,拜为异性兄弟如何?”
众人一听,眼睛发亮齐声说:“好!”众人心里都知道,未来的天子就在太子承乾、魏王李泰、晋王李治三人之中。这时候和太子、李治、李欣能结为异性兄弟。以后不管谁为太子,有这层关系,那肯定和其他大臣不一样。
清点人数,大家发现只有一百零四人,不足一百零八人。于是,李治说:“这缺的四个人,我有个提议,不知诸位可否同意?”
众人皆说:“晋王殿下请说。”
李治说:“梁山有三员女将,我们应该也有。我举荐的第一位是太子妃、潞国公侯君集的女儿候海棠;第二位乃是我的晋王妃武媚娘;第三位是蜀王李恪的蜀王妃杨氏;至于最后缺的一位就让蜀王李恪来如何?因为此时蜀王李恪正带着蜀王妃在皇宫探望他母亲杨妃娘娘。”
众人听说后,齐声说好。一来蜀王、蜀王妃正在长安,可以一起参加结拜;二来不管是文臣子弟还是武将子弟有很多都是前隋旧臣的后人。
众人结拜后,太子承乾理所当然坐第一把交椅,蜀王李恪坐第二把交椅,晋王李治坐第三把交椅,李欣则坐第四把交椅。
李治对众人说:“虽然咱们磕过头、喝过酒、拜过关二哥了。成为异性兄弟了,可是由于各自的长辈关系。有时候,咱们即使有心想帮结义兄弟一把,也不可能。那么既然如此,咱们结义所能做的事只有一件,如果哪位兄弟面临必死之局时,咱们就一起帮他。如果没有面临必死之局,那么各位兄弟则可和家中长辈一样,各凭手段,胜负由天定。如何?”
众人皆说好。这样既可以顾全兄弟情义,又可以不让自己为难。一边是家中长辈,一边是结义兄弟,自己很难做。现在好了,帮自己家中长辈就好,各凭手段,胜负让天定。至于必死之局,众兄弟齐心协力相救,一来对的起结拜之情,二来谁敢保证自己不会面临必死之局。都是玩政治的,多少声名显赫、才智超绝的人,由于站错队,现在可都不在了。有其他兄弟相救,那也是给他人,给自己一张“保命符”啊。
长安,晋王府,狄仁杰对李治说:“为什么不把这个团队收为己用?”
李治回答:“政治讲究一个平衡。如果平衡了,大家就会各安其职;如果不平衡,就会出现争斗,直到出现平衡为止。这个团队,他的平衡在于太子、我、李欣三人的平衡。如果有一人动了野心,其他两人必然会阻止,这个团队就会不平衡走向分裂。现在这样就是最好的结果。”
狄仁杰又问:“你的最后一个提议,是要保谁?”
李治缓缓地说:“保太子?保蜀王?保李欣?保魏王?保其他结拜的人?也有可能保我自己。”
↑返回顶部↑